聂术江的日志

聂术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哀叹鲁迅不懂中医

聂术江
分类: 散记
更新于: 2016年10月21日 13:32

今天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忽然想到有一段时间没有读鲁迅先生了。可能是受我女儿的影响,她是不爱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说起来有点荒谬,她认为鲁迅先生活得时间太短了。活得不够久,当然就没有像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他们那样的积淀。

想一想也对,以58岁的寿数在我们看来真的是不够长啊。但鲁迅的作品哪一部不是经典呢?

由此,我想到如果给鲁迅先生40年的寿命,也如钱钟书、冰心、杨绛们一般,他就能活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不会闹到今天记忆中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这“铁铸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一定活不到这个年龄的。原因也许有些片面,但我认为他不懂中医是造成他短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我要谈谈鲁迅先生对中医的失望。早年,鲁迅先生想到要“疗救中国人”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西医。他没有在中国学习医术,而是东渡扶桑,就学于仙台大学医学部。在当时的日本,西化已经非常的彻底,从他所学的解剖学课程来看,他完全信服西方医学,由此可见他对中医的信心几乎为零。我们可以通过鲁迅的作品看出来,他是一个多么爱国的人,而终究抛弃了中医,可见中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鲁迅抛弃中医,可能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他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得病,而后在中医的治疗不见效的情况下撒手人寰。这不治病的中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以致他对中医不信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实,鲁迅先生也许至死也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无从可考,但我猜想,鲁迅的父亲一定得了中医无能为力的病。其实,有些病西医也是无能为力的,只不过西方的医学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个病没法治,而中医总要给你打气:坚持就是胜利。而到你真的坚持不住的时候,你就会更相信西医,因为它说得对,而你也会更加怀疑中医,因为它说的不对。

    放弃中医后的鲁迅,完全投入到西医的学习中。然而,西医也没有学好,又改成了写文章,去疗救国人的灵魂。这个选择埋下了鲁迅人生短暂的伏笔。

    第二个就是鲁迅的修养。作为文学大师,鲁迅在各方面的修养是非常高的,尤其在美学层面,读了这么多年书,没有能出其右者,文学素养更是没得说。但是,鲁迅的愤慨以及忧国忧民都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中医讲“怒伤肝”,而鲁迅就是一个经常发怒的人,他在《自嘲》中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医讲,横眉冷对是不怕的,但这是一股邪气,如果你打通经络,抒发出去,这对人体是无害的,如果你淤积起来,就是病了,很显然鲁迅没有能抒发出去,而积累成了病。

    肺和肝的关系密切,“肺主升,肝主降”。肝部的毒素不得排除,薄弱的肺自然就中了招。

    第三,就是鲁迅的生活规律不协调。鲁迅有一句名言家喻户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还是有的。”这里的挤,说的难听一点就是透支。《黄帝内经》早就预告国人自然与人体的关系,告诉人们要“四时相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该休息的时间绝对不能省略。鲁迅先生每天要工作到半夜,严重透支了自己的健康。直到最后,日本医生须藤劝告他要注意身体,他还“全不在意”。得肺结核那是一定的了。

    综合鲁迅先生以上种种,我不得不慨叹,先生既为国人榜样,也太不懂得珍惜了。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对于鲁迅先生在《药》和《自序》中对“国人对中医的误解”的认识,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确对“国医”有所误会,而造成的英年早逝难免让后辈扼腕叹息了。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3)
  • 王丽秀
    对鲁迅的人生分析的不错,而且还略懂中医,是个全才。
    2016-10-31 19:48 回复
  • 孙学超
    聂术江: 日志里都是每天加工的半成品文章,写好的都放到工作坊文章资源里了。
    回复 @聂术江:哦,知道了
    2016-10-23 11:03 回复
  • 聂术江
    日志里都是每天加工的半成品文章,写好的都放到工作坊文章资源里了。
    2016-10-23 08: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