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之后的思考
读《围城》是让人快乐的。而这种快乐后来都变成了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就像一瓶精美的美酒,从瓶口看到清澈而美妙的液体。然后,喝到嘴里棉柔芬芳,喝了之后头晕脑胀,最后是苦到心里的。
我对《围城》的评价集合在另一篇文章中了。这里不再赘述。今天,忽然想对钱钟书做一个浅薄的解读。随着杨绛女士的离世,钱钟书彻底在世界上落幕了。我不认为钱媛会深刻理解自己的父亲。因为我是有女儿的人,在女儿的眼里父亲必然是一个努力表现自己而又被社会扭曲了的人。像我辈当时并不为社会认可的人,女儿一定是看不上的,不管将来你会怎么样,孩子一定会看不上你。而像钱老一样被社会认可的人,一样不会得到女儿公允的评价,放大了的钱钟书一样不会被女儿理解的透彻。
作为一个生活在角落里的人,也许更能理解钱钟书,因为他曾经见过广大的世界,而且又回到了一个角落。生活就是一张书桌。快乐的书桌,那上面竟摆着千古文章。他不再写小说,因为那是需要和社会融合的,是需要去讨取人民大众的爱的。那是一种费心而又世故的活。我们看到钱钟书在《围城》之后再也没有写小说,因为他不想去迎合和引导那些人民,因为这是一件他不愿意做的事。相比起来,他更愿意思接千古,和历史上的精英和现实生活中的精英一起生活。
做学问一定不会是大众的事,一定是小众的事,不被社会认可是一定的,像钱老被社会认可的部分也不过是他的博闻强记,和早年留学回来做大学教授的身份,以及他胡乱写成的《围城》 。
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为什么要绞尽脑汁去编写那些胡乱的小说,去苦恼于身边没有故事,又不愿意往人的伤口上撒盐去重提别人的痛苦。不如在安身立命之余做些自己喜欢的学问。但问题又来了,我真正喜欢什么呢?
- 所有评论(1)
-
孙学超品人生事故,做天下学问。2018-05-22 16: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