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六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只要能掌握教材上的内容就是谢天谢地了,根本谈不上去看课外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基本内容记住,把公式背熟,能做简单的题目就行了。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伟大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或是会扼杀学生的潜能?
作为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喜欢自己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教物理时,就成立了一个少年物理学家学校。这里的学生不管是教师的备课、做实验都参与,同教师一块儿研究。他还在物理教室里设立了“思考之角”,“难题之角”“幻想之角”等,让学生在这里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他们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他要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这种欢乐不是谁都会享受到了,它要经过深入地,甚至是痛苦地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看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行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学生有了一门自己喜欢的学科,那么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学习冷淡的态度。想一想,这种好象生活在自己小天地的学生,不管成绩优秀与否,对于他们,我们再苦口婆心地讲解,他们又能怎么样?
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对老师们来说,这本书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又像一本词典,如果你在教学上有什么困难,就可以在上面找到答案,帮助自己在教学上能勇于和善于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自己读书,还有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是师生永恒的主题。
- 所有评论(1)
-
张奋飞老师们还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努力教育祖国的未来。2017-02-16 1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