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心得体会
听完高启山老师的讲座,我感触很深。知道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情境教育”理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她能够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千万不要小瞧一幅挂图、一段音乐、一盆花卉、一件头饰……的作用,这些具体可感的东西比教师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三袋麦子》一课,高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小猪”、“小牛”、“小猴”头饰若干,课前发给学生。那一堂课,学生带着头饰上课,读书、讨论、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课大家仍感觉意犹未尽。
二、设疑激趣,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宝贵的。阅读教学不能让学生不着边际的读书、讨论、回答。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生出疑问,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哪吒闹海》这篇神话故事。揭示课题之后,高老师这样问道:“同学们,看了课文题目《哪吒闹海》,你心中在想什么?有问题要问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有问“哪吒为什么闹海?”有问“哪吒怎样闹海?”有问“哪吒闹海的结局怎样?”……“学始于疑”,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相机扳书,梳理出要点,然后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想办法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再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得出让大家满意的答案。那一堂课,学生读书格外认真,讨论也非常积极。
三、读悟结合,领学生解开心中疑团。 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高老师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四、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 所有评论(1)
-
张春江关键是阅读兴趣的培养。2016-05-06 1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