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继伟的日志

周继伟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聊书”的世界随意而又广阔

周继伟
分类: 闲时侃侃
更新于: 2016年5月6日 09:29

“聊书”的世界随意而又广阔

4月23日,中心校周再钊校长和省特级教师冯翠红校长带我们一行二十几位教师坐车到丰润车舟山高级中学聆听了一场聊书。以前从来没见过“聊书”的我更多的是好奇——不知道“聊书会”是怎么一个玩意儿,好玩吗?能长见识吗?周校事先给我们打了预防针——不要指望一场聊书会就能让我们长多高的见识,那老师的修炼与成长也太容易了。然而对我来说,此行不仅仅是涨了见识,而且引发了我多方面的思考,尽管这些思考很零散随意——我的很多比较系统的思考也是从游丝一样的思考中慢慢整合、梳理出来的,对我而言,这些零散的思考却很有价值。

这次聊书我带着小宋鑫,跟随冯校去了“忠信四班”的场次,共四位老师发言,视角表现各有不同,我见识到了冯校事前向我介绍的“聊书”与“读书报告”的不同——确实“随意”多了。

第一位老师是车舟山中学本校的一位老师,看起来年龄应该不小了,却精神矍铄,仪态挺直,双眸明亮,颇有点像我校的 刘丽焕老师。她聊书的题目是《这个女人不寻常》。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颇引人遐思:“这个女人”是谁?怎么个不寻常呢?我曾暗暗猜测过李清照,可这个直爽泼辣的题目哪里适合易安居士这样的诗魂闺秀呢?那或许是红拂女吧,王熙凤这种风格的也适合,或许西施、文成公主……不知道是不是这位甄翠红老师是不是也要来一段人物生平的戏说呢?或许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千百种念头在短短一瞬间闪过,待得甄老师上场,方才明白原来这个人是被受我忽视的鲁迅先生《祝福》里的魏婆子——老实说,我读《祝福》已经是至少十几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便没有刻意关注过她姓啥,更何况现在呢?甄老师却愣是从文本入手,分别从姓氏、朋友圈、智商情商三个方面将这位不寻常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精明强干、消息灵通、心肠狠硬分析得颇有几分头头是道,我倒真是觉得,站在文本细读的角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甄老师也确实有几分“不寻常”。

她是第一个上场的,也是第一个让我领略了“聊书”的随意性的人,例如她对魏婆子“军事家、外交家”的论断,这就是读书报告中不会出现的说法;再比如她对书中一些细节较为牵强又看似有几分道理的引用、分析,颇有点能“自圆其说”偏偏又有点证据不够强硬有力的味道,冯校说,“阅读是一种联想”,我想这句话放在甄老师的聊书上,真是再恰当不过。老实说,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也常常天马行空,并且很喜欢这种自由的联想。甄老师的聊书稿毕竟是要放在大场合的,比我日常的天马行空要缜密多了。这种解读或许不能在课堂上有多大的地盘,但对于“营造人物活动的场”(我区教研室李万岭主任语)应该是有积极作用和必要性的。

第二位老师来自北京,叫李飞燕,一上讲台就给我一种“很有真材实料”的感觉,偏偏态度上又有点随意,颜值高,身材也高,尤为上相,我窃想她所在的私立学校的学生也会像我一样见这位老师第一面就心生好感。

她所聊的是梁启超。我对梁启超了解不多,除了《少年中国说》以外,就是他和康有为组织的变法,他的自然科学,其它也就没了。在李老师的口中,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是金玉其中,却其貌不扬的,而且李老师对梁先生外貌的介绍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关于李老师口中的梁先生,我记得的就是他的外貌,他所不赞同的“德先生”“赛先生”和他所推崇的“爱先生”和“美先生”,他对自然科学较为公允的看法,还有他的教育观。李老师的“聊书”,是真正的聊,拿着稿子,基本不看,PPT也没有做,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如在三尺讲台,虽略有紧张,也不缺乏自信写意,听着她的聊,我总是忍不住浮想联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讲师们或许就是这样吧,胡适老先生的“胡说”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随手写下来的吧?不过李老师的聊里也有一些不够酣畅之处,首先就是没PPT,稍一走神就跟不上李老师的节奏了,对于我这样常常“联想”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折磨。

第三位上场的是安徽的一位老师——说到这里我得先感慨一下:我们这一场的老师们真是太好了!一个个普通话都特别标准,甄老师和来自北京的李老师不用说了,第三位来自安徽的潘丽老师和第四位来自新疆的丛日东老师的普通话也特别好,字正腔圆,我们完全没有听不懂的压力,真惬意也——本来她是我选择这一场的第二大理由(第一大理由是因为我跟本场专家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有听不出来的可以继续得到冯校指点),因为她原定的是说鲁迅这位大文豪,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题目,谁知她临时变了,说起了散文,不过说得也是挺好的。

潘老师以书入题,介绍了李陀、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散文》这本书,简单介绍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后她重点聊的是自己人生中体会到的散文之美。和她一样,我在年纪正小的时候也不喜欢散文——朱自清的那几篇除外,而更喜欢小说,就是现在也是如此,我不喜欢散文,不喜欢漫画,不喜欢“意识流”“蒙太奇”这样需要专业一些的水准才能看懂的东西,同样是动脑筋,我更愿意对着连续性的文字内容“流自己”的意识,然而我赞同潘老师的话,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喜好确实是不同的,就像最出名那几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一样,自有禅意。而且潘老师不但能结合人生,而且能恰当引用,她读书还很有自己的见解,用冯校后来的点评来说,那就是“站着读书”,这样的人,在我是喜欢的。

听潘老师的聊,我最遗憾的就两点,一是她习惯性地昂头,同样有这个习惯的我看了她聊书的全过程之后,莫名感觉脖子很酸痛,看来以后真的要改,不然我本已不大好的颈椎大约是要闹脾气了,希望潘老师也能保重身体,我还期待与您更多的缘分呢!第二个让我觉得滋味没品足的,就是潘老师对她要重点介绍的老舍先生的《四位先生》说得还是太少了。她所聊的文章我几乎都没读过,回来的车上很不过瘾地跟小宋鑫聊了一路的被她提过一句的余华的《活着》聊以自慰。

第四位老师聊的冰心,很能紧扣文本,最触动我心弦的却是她无意间点中了我的心病——我最钟爱的女儿,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很多母女间的细节不足为外人道也,丛日东老师的聊让我想到——我应该从自己开始改变,这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最后,是冯校长的点评指导,因为她正在指导我做关于文本解读的读书报告,对甄翠红老师的聊书条分缕析地说了不少,大部分是我没听出来或是没想到的,跟着她这一场,真的是赚了。平时她是个很谦虚的人,听了她的点评我才约略感觉到一点她读书的情况——读书量之大,读书速度之快,真的是我不敢相信的,回来的车上我笑称“冯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身为专家时候的表现,太能镇场子了!”虽是笑称,却绝不是玩笑。冯校作为省特级教师,底蕴之深厚令我高山仰止,好在这么能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回来的路上我和同事都在庆幸这一点。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2)
  • 周再钊
    周继伟挺用心啊。坚持,就肯定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水平。
    2016-05-06 05:39 回复
  • 冯翠红
    真是不虚此行,收获甚丰啊!有机会咱也下场聊!
    2016-04-27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