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碧波的日志

伍碧波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注重涵泳,深度解读文言课堂

伍碧波
更新于: 2016年6月2日 22:09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讲解,容易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过于笼统和模糊,深入不到涵泳的层面;一种是过渡讲解,每个部分都发挥到极致,讲解一些与学生理解能力不相吻合的内容。前者容易导致语文味的缺失,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魅力,后者则流于字词,只见一叶不见泰山。

“涵泳”本义是“潜游”, 后引申至“浸润” “品味”等。朱熹曾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也谈到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可见古人也“不主张稀里糊涂地读,稀里糊涂地背。崔学古说,读书应该首‘先求明,不先求熟。明则自然易熟。’所以他主张先把文章讲明白,然后要学生读,并且要他复讲,讲后再读,读熟再温。”

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重视涵泳,不过有一个误区:涵泳本应是学生“切己省察”,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经历不够丰富,自己体会较为肤浅,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帮助分析,甚至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分析得过细的问题。真正的涵泳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涵泳,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方法指导及示范的作用。对于教学者而言,涵泳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设置架桥的问题。

比如教学崔颢的《黄鹤楼》,前两联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的版本则是“昔人已乘白云去”。学生吟诵之后,老师将两种不同版本提供给学生对比,引导学生边吟诵边作思考:哪个版本更好?学生带着问题“读思结合”,可从音律上,从意义,从结构上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思考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不过,这就是他们涵泳的过程,涵泳之后得到的体悟要还原到吟诵当中去,在吟诵当中再次感受到,这才达到了涵泳的真正目的。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2)
  • 蔡丽雯
    文言文教学要么注重"文"而轻"言",要么重"言"轻"文"..随着2016年广东加入全国统一高考后我觉得对于中学文言教学来说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分析要越来越重视,,因为全国卷对考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较高.
    2016-06-02 23:33 回复
  • 蔡丽雯
    我觉得阅读阅读,就是要学生自己先阅,先读,老师点拨,老师将太多了,那是体现老师自己的能力,而学生只是听明白而已,并没有内化为自己分析能力.
    2016-06-02 2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