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一个人能够潜心读书,的确是一件很幸福、很享受的事情,她可以让你的精神飞翔起来,更可以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在最富营养的乐土中绽放。教师读书更是意义重大,因为我们的面前是学生。如今,我们已是“立足当下,着眼一生,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阅读”,校园书香随处飘逸,读书已成为我们的习惯。前段时间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教育随笔《玫瑰与教育》。打开这本书,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真是受益良多。
玫瑰是美丽的,窦老师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美丽的内涵。窦老师“每晚坐拥书城,甚至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和记录”。她说:“读书,让我们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读书,是我心灵的振翅;读书,是我精神的呼吸”,她把读书比作光合作用,读书犹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她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因为读书,窦老师每天精神抖擞,因为读书,窦老师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我钦佩于窦老师对读书的挚爱,倾羡于窦老师读书的境界。
钱学森曾对温总理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不行。”把这句话衍化到教育上,一个教育者光有教育知识和教育视野还不行,还要有宽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在《玫瑰与教育》中,我们读到了窦老师有如文学者的丰富,文字者的精炼,教育者的情怀,思想者的深刻,内容涉猎极广,眼光深邃悠远。也有那淡淡的哀愁——有感于曹文轩的《草房子》;用生命延续生命的人生——读《许三观卖血记》;并非一个人的苦难——读《寻找家园》;我信,故我幸福——读《生命不能承受的轻》;爱的底色——读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一篇篇构思精巧,文质兼美的书评从她的笔尖流淌而出,给人以快意的享受。感慨于窦老师的博览群书,感慨于窦老师的旁征博引,感慨于窦老师开阔的文化视角,更感慨于窦老师没有功利性地阅读的习惯。一个人,如果功利地去读书的话,往往不会有收获。越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不是为着某种目的刻意读书,就越是会有收获。
窦老师的文章读着让人感觉亲切,总觉得在书中能找到自己教学过程的影子。她在《小红花的背后》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低年段课堂用小红花鼓励孩子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弊端,其实,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也有过和窦老师一样的想法,因而读到这篇文章时,我一下就被文章吸引住了,一口气把书读了一半。在这个赏识教育比较盛行的年代,窦老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真实地表达了“小红花背后”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位教师,她不随波逐流。
在谈到日本的教育时,窦老师又把中国的教育与日本的教育作了一个全面的比较,毫不掩饰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谈到我们的培训,谈到年轻教师成长的问题时,她甚至有些激动。她认为我们的很多培训缺乏新意,没有质量。在这儿且引用一段窦老师的原文:“看看我们从国家到地方举行的各种教学观摩比赛或者研讨就知道了。这些比赛或研讨无不给不动脑筋的小学教师提供了翻版模仿的机会,以至于我们现在听到的课,很少让人眼前一亮,很少能生成为精彩。而所谓的精彩,多是来自于赛前的演练,台上的演艺,“取法乎中,使得其下”。从这节课到另一节课,课已经成了教师成长、成名的‘独木桥’——所有教师都挤在课的独木桥上,教师成了课的奴隶,跪倒在评委这些‘皇帝’的脚下。冲出来的,得宠的,成了贵人,从此‘一歌红天下’。没有得宠的从此被打入‘冷宫’。结果,教师的课堂成了选秀活动。从此,教师因‘课’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战场——功利、投机取巧后的成名成了教师追逐的目标。”对于问题,敢质疑,有话敢讲,敢讲真话,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窦老师。
拿起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带给你极大的触动:你会驻足思量自己走过的路,会反思自己原先的无知和不足,你会重新审视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会找到自己前行的航标,你会对教育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读了这本书,再次使我深深意识到: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教学中,能成为娇人的玫瑰的毕竟是少数,但只要我们善于自我“浇灌”,善于自我“反思”,我相信我们也一样能够激情绽放,留一缕芬芳在教育的这片园地里!让我们都来做一朵绽放在那校园里的玫瑰吧!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