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良的日志

张连良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浅阅读与深阅读

张连良
分类: 教育随笔
更新于: 2016年6月22日 08:31
 现在学生不喜欢阅读与不会写作已经成为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深有体会。尽管我们国家从上到下一直在倡导阅读,学校一些老师也在大声疾呼,努力践行,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而这个差距也是我们每一个关心教育的家长所担心和忧虑的问题。那么,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喜欢阅读的原因是相同的——兴趣,不喜欢阅读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其实较为简单,学校、家庭,再加上一个自身因素。这三者之间的协调联动很重要,如果配合好了,孩子很可能将阅读作为自己一生的兴趣爱好,如果配合不好,孩子也可能一生都不能与文字结缘。
      有些家长很喜欢读书,于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孩子很自然地也就喜欢上了读书。有些家长不喜欢读书,但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给他买书,陪他读书,于是,孩子也就很自然地喜欢上了读书。
      不喜欢读书的,孩子的原因是有的,但愚以为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的图书业很发达,市场上有各种适合学生们读得书籍。有的家长也可能会说,我也给孩子买了很多书呀,他就是不喜欢读,后来我就不买了。很可能你还没有买到那本适合于你家孩子读的书。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极大丰富了,我们可能会给孩子买好多好吃的东西,也可以这么说,在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的家庭里,孩子要星星就不给月亮,那我要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您用于给孩子买书的钱和用来给孩子买吃的东西的花销相比,有多大差距呢?一个是精神食粮,一个是物质食粮,是否比例协调,均衡发展?仔细盘算一下,我想我们每个家长都会感觉汗颜的吧?
       文字的魅力是需要时间的打磨,身心的投入,和知识的累积与沉淀等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能焕发出来,孩子亲近书籍,让文字成为吸引他的一种超脱于画面、光影、声音之上的美。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魅力太大了,我们家长都难逃它的魔掌,更何况孩子。所以,家长是孩子阅读的第一责任人,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才能让他顺利地走进书籍的大门。你在那里玩手机,却催促孩子去读书,他怎么能塌下心来读呢?
       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我认为,应该是这样来培养,有心的家长可以看看你缺少了哪个环节。
       读书不是一时兴起地推荐,和絮絮叨叨地催促,阅读是有选择,成体系,从牙牙学语开始,到生命终老结束,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时期有绘本,大一些有童话、故事,再后来,有各种报刊、杂志、名著。
       姑且不说不喜欢读书的缘由,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孩子喜欢读书,也确实读了许多书,但是仍然不会写作,甚至语文成绩也不甚理想,那症结在哪里呢?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读书有浅阅读和深阅读之分。上面提到的这类孩子肯定是浅阅读。
      
       什么是浅阅读?有些孩子读书非常快,一天甚至于能读一本很厚的书,有的孩子读书速度也算正常,但从来不动笔墨,看过的书和脸一样干净。这样的阅读也会有乐趣,但也仅此而已。那么这种阅读就属于浅阅读,上面说的只是一种表象,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他只了解了书中的一方面内容,就是情节,读书的时候只是被故事情节拽着走,从来不进行思考。严格的说,浅阅读属于惰性阅读。阅读怎么会有惰性呢,他很喜欢啊,很积极呀?阅读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你多个维度的去解读文章,这样的话才能够领会文章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不思考的浅阅读就像不经咀嚼就吞咽的饭菜,看似吃了很多,但你消化和吸收得很少,相比于细嚼慢咽的人,自然会有很大的差距。 
       
       什么是深阅读?我想用这样几个关键词先来概括一下:有参与、有思考、有收获、有体验。
       有参与,简单点说就是读书时,除了眼睛、嘴巴,还应该有手的参与,中国自古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就是这样。从记忆方法地角度说,多器官参与的记忆效果会更好。古人还有“好脑筋不如赖笔头”的说法,圈点、勾画、批注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提炼经典内容。参与度越高,收获越大。其实有好多人参与读书也做成了一门学问,成就了一种学术。古有金圣叹批《三国》,今有于丹《论语》心得,都非常有名气。
       有思考,是说读书是一个双向的思维活动,而浅阅读是单向的思维活动——只被动接受书中的信息,这种愉悦也只是一时的,就好像一个没有存储器的电脑,只能浏览信息,不能存储信息。 深阅读的思考是对书中的信息进行甄别、加工、整理、筛选、提升的复杂思维活动。在这样一个多维度协同工作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可想而知,是呈几何级倍增的。
       有收获,这个收获比仅仅是情感上的愉悦享受,应该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当然,愉悦体验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收获,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绝不是全部。它还应该包括,知识的,审美的,文学的,人文的等等诸多范畴,这会与书籍的内容有关,但不管是哪个方面的书籍,收获都会是涵盖了若干个层面。
       有体验,是指把书籍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对照,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的过程。其实,这是好多书籍最原始而本初的一个出版目的。
      
       如何才能让孩子做到深阅读呢?
       我们倡导亲子共读,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在读完后让孩子对故事和家长进行交流。 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就可做科学规范的读书积累。读书不仅仅要走眼,更要走心。那么,读书积累如何做呢?下面我给一个简单的样式,并进行解读。
       
                                                读书积累 
      书名:                             日期:
      1、生字词:(要有音、形、义)
      2、好句:(主要从用词优美,和修辞恰当两个角度来判断,高年级的同学可以从这两方面做一点赏析。赏析句子是中考的考试内容。这也是督促孩子理性解读的手段。)
     注:以上两方面,是积累的内容,读书要勤于动手。
      生字词是每一个读书人经常遇到的梗,有些人勤奋,遇到一个查阅一个,而有些人懒惰,遇到一个跳过一个;相同的阅读量,不同的读书方法,年长日久之后,收获就会迥乎不同。(在这里要提的一点是选择的书籍要适合于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如果读一篇文章,查字典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的话,也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
      好句是为写作积累的素材,“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话说来似乎有些粗俗,雅致的说法也有哇,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二字中的“学”就是学别人的东西呀,但“学习”和“抄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是适当而得体地化用,而抄袭则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搬家。当你写作的时候,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自然就会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3、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是对文章的一个概括、提炼、整合的思维过程。这种训练,是我们语文试卷考察的一个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工作必须的一种语言技巧。一提到技巧,就有一个娴熟度,娴熟度是需要训练才能习得的。这是技术的层面,而语文并非都是技术,也有艺术的成分。艺术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有个性、审美与创作性在其中。读书除了积累以外,还要有自己的领悟,这就要用心来做。
        4、读书随笔
        “随笔”是一个很宽泛的写作形式,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写日记,还可以写其他的任何内容。当然,我们的随笔是一种练笔形式,学以致用,应该有意把自己读到的一些词句、内容、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当真正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了,也才是把它据为己有了,否则的话,很可能沉睡在自己的本子里。而这里的用,也并非是要求必须随学随用,有用的意识就好。用多了,自然而然就熟练了。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写作除了艺术,也有技术在里面。语文老师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无外乎“多读多写”,所谓大道至简吗?
       当你读多了,积累的东西多了,思想也就丰富了,各种知识与思想在你的脑海里,交汇碰撞,加上自己的感情处理,这就是书籍给予你,对世界、人生、生活的指导和对自我的再认识。这样的话,自然就会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文章来,这文章自然也就是好文章。
       读书、积累、写作,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会有很大的收获。读好书,善积累,会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后,一定会受益终生!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