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是写给自己父母的
也可能是写给自己父母的
唐山一中 王卫国
上周六,学校举行了“春华杯”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我参与了综合组(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的听评课活动,总的感觉:年轻老师都有进步,也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杨超老师的“杜康基因”的导入,很有吸引力,且课上学案使用也很适宜;王一平老师用思维导图做板书设计,师生共绘知识树,效果很好;小东老师的课较以前有很大变化,由“百家讲坛”式的独讲,开始关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等等。尤其是赵老师的课,以核心问题驱动,让课堂充满灵动鲜活,生机盎然。
赵老师课上围绕《古诗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让同学们在解读该诗中学会读诗品诗赏诗,教师创设情境,让同学们“置身诗境”,走入诗中。
老师先让同学们齐读此诗,即: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后提出问题,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是思妇还是游子?根据诗歌内容,说出你的所见所思所想。
学生们通过小组的磋商研讨,之后,分享彼此的成果。
部分组的同学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的,是为游子,漂泊在外。此人在采芙蓉,想送给家乡的妻子。男人采芙蓉,正如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男子采花想送给家乡的爱人,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漫漫长路,阻山隔水。
部分组的同学认为:抒情主人公是个女的,女子采花,合情合理。采花芙蓉,谐音“夫容”,女子思夫的口吻。后面空间突然转换,是女主人公的想象,她在向此时丈夫在干什么?此刻心上的人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自己的故乡。、
在课堂的交流展示中,一位女生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抒情主人公是男的或女的都可,主人公是在采花,想送给自己的父母,这首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父母的,表达对自己父母的想念之。
结课时,教师又布置了一首诗,让学生试着用本节课的方法去鉴赏: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
课堂的互动交流非常充分,我作为一名非语文专业的老师,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课堂的热度,学生思维的发散度,师生互动的深度,以及课堂上涌动的精彩的生成。
我们的课堂最需要的就是教师要精准的确定教学目标,研究好学情,确定好教学的起点;课上创设恰切的情景,围绕核心问题,激活课堂,让学生们深度融入课堂;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探究、交流展示,自主建构,体会过程,共同成长。
这样的课,才是我们期盼的好课!这样的课,才会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2016-7-3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