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国的日志

王卫国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渴望见到华师园

王卫国
更新于: 2017年10月19日 11:39

渴望见到华师园

唐山一中   王卫国

得到通知去华东师大培训一周的消息后,一直盼望着9月16日快些到来。

渴望到华师大,还是因为渴望见到大师,渴望新理念的引领。华东师大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先进理念的生发地,如叶澜教授倡导的“新基础教育”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发展,其追求的学校效应概括为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留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形象生动地勾勒了转型前后学校日常实践的不同形态,呈现了“新基础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生命活力”、“教师智慧”、“学生成长”和“主动发展”等主题词。还有,钟启泉教授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倡导“对话式教学”,“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加拿大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还有,袁振国、郭允漷、李政涛、李有成等大家,期待能有缘在园子里与大师一见,更期待有幸能聆听到大师们的高论。

渴望到华师大,还因为想一睹丽娃河的芳容,渴望见到羽杉的挺拔。早就听说了那个美丽的传说:上世纪20年代初,一位名叫何塞马利奥·费尔南德斯的西班牙侨民,以极为低廉的地价将这里买下,造起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座郊野度假村。往来的多是富裕阔绰的欧美侨民。这座园子不久就成了一位十月革命后流亡上海的白俄贵族的私人花园。这位贵族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名叫丽娃。丽娃爱上了一位中国小伙子,一位穷书生,遭到了父亲彼得罗维奇的极力阻挠。最后,在一个下雨的春夜,她跳进了这条河里。小河因此而得名。丽娃河被誉为师大的爱情河。据说,小河的水从此变得清澈了,河岸边的落羽杉也更加高大挺拔。到了这个时代,大学里的爱情像青草一样蓬勃,茂盛,张扬。这条河两岸也成了年轻人的谈情说爱圣地,难怪诗人宋琳在离开华东师大,与美丽的法国妻子一起定居巴黎数年之后,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如果这世上真有所谓天堂的话,那就是师大丽娃河边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时光斗转,如今的丽娃河已经成了爱之天堂,青年人的恋河。

渴望的华师大,还因为想看一看华东师大出版社,想看看大夏书系的源地。因为我最近几年读的书,大多是该出版社出版的,一看到是大夏书系的书我都会不假思索的购买,这些书帮我打开了一个鲜活灵动的教育世界,让我神遇了诸多教育名家如李希贵、任勇、李镇西、窦桂梅、程红兵、高万祥、郑杰、周彬等,都他们著的书,感悟教育的真谛。是出版社、是大夏书系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我要到出版社看看,近距离的闻一下那里的书香,近距离的感谢一下慧眼识珠的编辑。这也是我想进一步体会一下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的内涵,“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我来说:图书馆里,摆满了大夏书系的好书。在书的海洋中徜徉,让内心充盈丰富、自由宁静。

渴望到华师大,还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诸如可以和同伴们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一起眺望一下未来,畅谈一下“诗与远方”,一起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还有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借鉴一些成功的做法,提升一下变革出新的勇气;再有,在拥有清澈的丽娃河水的校园里徜徉,让心中重燃起青春的激情,蓄积搏击的力量,开始谱写新的诗篇……

盼望着,盼望着,去培训的日期到了,去培训的汽笛响了……

欣欣然,背起了行囊,我愉悦而前!我踏歌而行!

也真真的期盼,我能满载而归!我能诗意而回!我能高歌猛进!

                                            2017-9-15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