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的日志

陈晓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今天,你使用暴力了吗?

陈晓东
分类: 读书交流
更新于: 2017年1月21日 09:55

                         今天,你使用暴力了吗?
 
“朋友们,今天,你使用暴力了吗?”我如果用这个问题问你,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然后是一脸的无辜。
 
可是,你再听听下面几句话——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能不能快点啊?
 
老师对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啊,要我怎么教你才能学会啊?
 
老妈对孩子:你看人家某某某,同样的老师教,怎么每次成绩都比你强啊?
 
是不是感觉有些耳熟?是不是有些就是你的口头语?

 
 
反正我是脸微微地发红。实际上被质问的一方在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比肉体还让人痛苦。而我们就无意识地生存在这样一个充满指责、嘲讽、否定、抱怨、否定、说教、任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的这样一个痛苦的暴力世界中,甚至自己就是一个暴力的制造者而不自知。
 
直到今天,我阅读了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和家人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我也是一个暴力制造者。
 
 
要消除暴力沟通,我们先要明白暴力的来源。暴力就是因为我们的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比如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的道德评判、互相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联想自己,这几种现象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语言”,我们依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暴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愿望,重塑我们对冲突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打开爱和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使得人们乐于相助。
 
非暴力沟通恰恰非常适用于学校和家庭,它有四大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者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首先是观察。
 
印度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们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如果评论则要立足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
 
其次是体会和表达感受。
 
比如:这次月考你考得很不好。这个句子是在评价,而不是在表达感受。我把刚才的话再改变一下:这次月考你考得很差,作为老师,我非常着急。这就是在表达感受,“很差”这样的词很难让人明白实际状况。
 
第三是需要。
明对别人的批评,我们往往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其实批评、指责、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地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以批评的形式提出主张,常常适得其反。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往往会得到别人积极的回应。
 
第四是请求帮助
比如作为老师的自己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明确具体。比如我要求我们班的孩子们每天在运动场上至少跑两圈。
 
要想做到非暴力沟通,我们要借助倾听的力量。
 
面对他人不幸的诉说,我们不要着急提出建议或者安慰,而最应该做的就是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在准确地理解了他人的意思后,我们要及时地给予他人反馈。我们再给予反馈时,要注意通过我们的语气使对方体会到我们是在体会,而不是在下结论,这样对方就不会反感。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最容易引起我们的羞愧和内疚,这个词就是“应该”。当你说出应该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可是我们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出一个名单,然后改写成自己选择做它们,并且填写出做这些事情的理由。这样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在价值观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要敢于表达和善于表达愤怒与感激
 
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不要刻意地压制愤怒,而要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表达内心的渴望。
 
有时候我们用强制力避免学生的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
 
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重新燃起生活的热情。
 
我们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别人,这样的赞美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二是我们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三是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我这个人一向是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热情洋有余而思想沉淀不够,在王君老师的推荐下听了几天“樊登读书会”,感觉自己的思想确实是太需要补钙。今天听完了“非暴力沟通”,发现卢森堡博士的文字简直就是在说给自己听,说得真好,自己今天越发地知道了自己的浅薄。因此,结合读书笔记,写下了这些看似深沉的文字,希望你能懂得。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王枫
    一次暴力语言,伤害了他人,也害苦了自己。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017-04-12 1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