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的日志

陈晓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黄河——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黄河颂》教学设计

陈晓东
分类: 教学回眸
更新于: 2017年3月12日 06:58

黄河——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黄河颂》教学设计

 

曾经的我觉得《黄河颂》作为一篇政治抒情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仅仅就是在为那个时代呐喊,声嘶力竭地呐喊。从诗歌的角度,它缺少美丽的意境,缺少耐人寻味的语言,缺少深沉的底蕴,总之,如果用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它的确算不得一首好诗。以前的我讲这个文本,也对这首诗不以为然,几乎没有什么设计,就是读读,就草草略过。
 
而这个学期,我确实是变化了。第一单元第一篇是《邓稼先》,那一课我曾经和我的学生一起热泪盈眶。“部编本”竟然把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第一篇,这篇文章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一定有它可挖掘的“点”。政治抒情诗的确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它确实用最简明的语句唤起了人们的激情,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起的作用不小觑!
 
比如田间的政治抒情诗:“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会有手指着我们,说:“这是懦夫!”这样的诗歌如号角,激发起千千万万中国人抗争的决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尤其是我们的革命先辈用生命用热血抗争的历史。

 
 
那么这个文本这个点在哪里呢?
 
思考一个文本可以思考它有没有动情点,唤起学生情感的激荡;有没有动“思”点,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这是设计一堂课的关键。这一单元主要侧重的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于这首诗而言,距离孩子们的年代比较久远,课前引入介绍当时的背景大有必要,通过介绍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年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为学生的动情做好铺垫。因为这是一首诗,最适合朗读,所以,我把朗读作为突破口。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在进行批注赏析,在批注赏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层次的朗读。就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带向深处,把学生的情感带向深处。
 
 
《黄河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开始的配乐朗诵词。一句句热情深切的问话,伴随着壮阔、辽远的音乐,把我们引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激动人心的岁月。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师板书黄河颂)

 
 
诗必须要朗读,才能感其味,会其神。那究竟怎么样朗读呢?黄河颂这个“颂”字给我们提供了方法。
 
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可见“颂”这样一种体裁,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
 
但是,在《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颂本身所具有的隆重和庄严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要读书一种气势,读书出一种魄力,读出一种信念。

 

二、     分组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听读(录音)、齐读、男女混读、一人领
读、全班配合读,在读中走近文本,在读中走进文本。

三、     默默涵泳,静静批注
具体的批注点举例如下:
1.  写作手法之美:
a.     象征。借黄河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b.     虚实结合。既有实写,又有想象,赋予自然植物以情感,自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2.  修辞之美
a.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b.“九曲连环”比喻的修辞,写出了黄河的形状,我有一种感觉也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是始终向前,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有道理。
“摇篮”写出了黄河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C.“屏障”写出了黄河保卫了我们中华民族
3.节奏之美
节奏明快,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最长的句子有11个字,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三个字。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③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四、     人称使用之美
在朗诵词中,使用的是第三人称,“黄河以它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这样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在歌词中,人称由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这样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读者感觉就像是在和黄河直接对话,情感更直接,更强烈。
五、     画面之美
好的诗歌不仅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闭上眼睛,但这首是在耳边想起的时候,黄河便在我们的脑海中活起来,动起来,飞起来。

 

六、     用词之美
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历代状写黄河雄姿的名句甚多,比如“黄河落天走东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尽在精炼、概括中酿着诗意。
交流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个性化地表达。
四、再次朗读,教师配乐,把学生带入那烽火连天的历史中,每个同学一起为我们中华民族发出心灵的呐喊!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王枫
    黄河——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为之歌颂!
    2017-04-10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