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静平的日志

田静平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我正在看的书(二)

田静平
更新于: 2016年6月2日 18:16

前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都在转发有关减招的文章,当时我在看《中国文化地理》,正好看到第一篇的第五部分“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第17-18页三个自然段和第21-22页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让人玩味。我全文抄录如下。

第17-18页的三个自然段

中央政府在经济上是如此地依赖江南,江南的知识分子自亦随经济的繁荣而抬头。在这种情况之下,政权无法不对南方人士开放,以换取南人的支持。北宋太祖、太宗两朝,所有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29)真宗、仁宗父子先后起用王钦若(临江人)、丁谓(苏州人)作宰相,才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真宗曾经说过:“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但地区之间的利害冲突,终于导致长期党争的人祸!真宗朝的重臣寇准,极力反对让南方人参政,讥讽南方为下国;抚州人晏殊应中进士,他表示反对;临江人萧贯当中状元,他又全力攻击,说“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他的顽固意见得逞后,很高兴的逢人便说“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北派领袖司马光,曾启奏神宗:“闽人狭险,楚人轻易;今二相皆闽人,二参政皆楚人,必将援引乡党之士,充塞朝廷,风俗何以更得淳厚?”(30)神宗朝的七位宰相,六位是南方人。

进士科举为当时官僚人才的主要来源,南方读书人大批通过进士考试进入政界。又因为南人在进士考试中取得了绝大优势,势必相对地削弱北人的权利。于是北人集团便全力主张采用分区取士之制,企图增加北方进士的名额,从而扩大北人参政的机会。经北方派力争的结果,到哲宗朝不得不实行南、北分卷制;特许齐、鲁、河朔五路的北人别考,使南北取士的人数得到比较的均衡。但这么一来,南北进士学问的水准又发生差别了。《文献通考》(卷三二):“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

南宋朝廷搬到了江南,南方人终于在权利斗争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南宋之定都临安,主要就在乎控制江南的财赋。《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卷七)“东南久安,财力富盛,足以待敌。”陆游在《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说:“伏闻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德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复有沉抑之叹。”

第21-22页的两个自然段

明代自洪武四年(1371)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先后245年之间,每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共计244人;南方计215人,占88%;北方仅29人,之占12%。清干隆元年(1736)诏举博学鸿词,先后选举者267人;其中江苏占78人,浙江68人,江西36人,安徽19人,四省合计201人,高占全部人数75%;而江苏、浙江两省独占146人,超过全国的半数。

明洪武二十年(1387),政府鉴于北方学校缺乏优秀教师,以致生徒废学,特别派遣南方的学官到北方教授。

 

 

我的一位好友,那几天猛猛地转发,今年她的孩子中考,我发消息劝她别把自己弄得忒伤神喽,身体重要,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我早就从煎熬中锤炼过认清了。她回答“是,看见一个就发一个,平时也不总想,还不如想想去辽宁啥的买户口呢!”

哎……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4)
  • 田静平
    杨艳: 读书明智,读书之天下事。每读一次,就有新体会。了解历史,知晓地理。
    回复 @杨艳:以史为鉴。就是了解了解知晓知晓。我们做的就是还能够改变自己。
    2016-06-07 08:55 回复
  • 田静平
    冯翠红: 古今相鉴,引人深思!
    回复 @冯翠红:与小邵的聊天内容涉及较敏感话题,例如减招、教育公平、游行等等等等,正好看到这些,真真是“古今相鉴”,故摘抄原文“诱惑”大家读书、思考。
    2016-06-07 08:50 回复
  • 杨艳
    读书明智,读书之天下事。每读一次,就有新体会。了解历史,知晓地理。
    2016-06-07 08:19 回复
  • 冯翠红
    古今相鉴,引人深思!
    2016-06-03 1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