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东玲的日志

谌东玲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一场革命 一次洗礼

谌东玲
分类: 读书随笔
更新于: 2016年12月10日 17:04

一场革命   一次洗礼

——读《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随笔

一说到“阅读教学”,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便是“指向内容”的阅读理解。这样的阅读课,重视朗读、注重感悟,善于关注文本的情节和内容,善于走进人物内心产生阅读共鸣,获得情感体验。而文本是如何表达,文章是如何构思的,学生,包括教师都不善于关注且难于理解,而《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则让我们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何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个人认为它包括: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习作能力。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忽略掉了习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管建刚老师的这场“语文阅读教学”革命,很好的实践了叶老先生的理念。这场革命,革掉了以往单纯的指向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随之诞生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并不等于就是写作,也不是不要阅读。管老师在书中指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首先是“阅读”,其次是指向“写作”。“指向写作”也必须通过“阅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从“生”出发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则是被动的,被牵着走的,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的是依照教学参考书或是把编好的教学设计拿来为己所用,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前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是一副事不关己,又或是无可奈何的样子。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领悟,不讲,学生读过也都明白其所以然,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真正的学习应来自于学生、解决于学生,生成于学生。管老师“指向写作”的教学内容就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基于学生实际作文水平、接受水平所选。一篇文章,写作知识的点很多,这就要刷选,依学生实际需要、接受水平而选。学生习作中不知如何选择材料,那就读《泉城》,感悟作者是如何选材的;学生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自己的作文素材,那就读《秦兵马俑》,读中悟法;学生写说话,不是一句带过,就是千言万语、啰里啰嗦,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呢?去读《钱学森》,自己去发现:哦,原来语言也要有选择,有标准,那标准就是文章的中心。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的语言,都要为体现中心服务。课堂有智慧、有挑战、有需要,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才会有效。

二、与“读”为伴

斯蒂芬·克拉生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提到: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培养的,更精准地说,从阅读中,我们学会写作风格这种独特的写作语言,写作风格由阅读而来。在管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写景文《泉城》,教学生写景文章怎么选材、按什么顺序表达,如何抓好特点,写好语言,还是说明文《春联》,带领学生体会举例子应该分好类、排好序、不重复的特点;无论是记叙文《大江保卫战》,教学生感知如何点面结合,还是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如何将“一句话写成为一篇文章”……管老师的每堂语文课都没有脱离文本,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紧贴文字,带领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加深对内容理解的基础是,去发现习作的秘密。读中慢赏、读中细品、读中静思,读中去发现写法之妙、构思之妙、遣词造句之妙。

三、以“法”落点

带着理解内容的思维去阅读,这几乎是一种阅读本能,就像看电视剧理解剧情一样。带着写作意识的思维阅读,则是一种专业的语文学习的思维。管建刚老师的课堂就无时无刻地不在训练学生的写作意识,培养学生“课文是如何写成”的阅读思维方式。如在执教《水》一课时,管老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时,先让学生品读水的珍贵,接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缺水的乐事,并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乐”。看似是对内容的理解,但管老师的一句小结:作者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很苦,却写了两件乐事,这叫“以乐写苦”。简短的一句话,把落脚点放在了习作上。有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缺少的就是这句小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课,除了要关注文本的内容,还要关注文本的形式,让学生养成一种“课文是如何写成”的阅读思维方式,即“写作意识”。有智慧的课堂,充满挑战的课堂,拥有未知的课堂,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才会高效。管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充满智慧,充满挑战,充满未知的课堂,他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