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滨的日志

董海滨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课堂教学要有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谈课程改革的深化

董海滨
更新于: 2016年7月21日 17:04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①。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追求表层教学质量的局限性,知识被窄化为解题和寻找标准答案的工具。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被功利的目标所掩盖,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领略到知识的文化意蕴,又何以“立德树人”?丰富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已成为当下深化课程改革应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无论怎样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谨慎面对知识及知识处理等基本问题,引导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及其所蕴含的逻辑形式和内在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表层的知识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和确定性的结果来看待,试图通过接受、记忆和机械训练等方式达到“堂堂清”的目的,无视知识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资本”内在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内在意义,导致课堂教学日益丧失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本该充满丰富的文化品质、文化熏染和文化浸润作用的课堂反而逐步沦为文化沙漠,实在令人痛心!

······

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是由知识的本质所决定的。所谓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②;“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③。一方面,知识不仅是文化的一种符号,而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号仅仅是知识的表现形式,它所承载的是文化内涵,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事务的本质与属性、人与事物的关系及规律、人的情感与观念、思想与思维的理解,任何知识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精神。理解、把握并建立学生自我对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才是真正完整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依存性。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知识还是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知识,都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其特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知识都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的自然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或社会背景,或是依存于特定时代人类的思维逻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离开了知识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逻辑背景,前人创造的知识对后人而言几乎不具有可理解性。

······

课堂教学要彰显知识的文化基因与文化涵养

克服对知识的表面教学、表层教学、表演教学的局限性,需要彰显和挖掘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境界。把一切知识都当作符号、事实或结论加以传递、记忆或训练,怎么可能让课堂充满发展的力量?怎么可能通过知识来改变学生的命运?一切知识都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都拥有内在的文化涵养,课堂教学需要表达知识的文化涵养价值,实现知识对于学生人生成长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以文化人。多一些对知识的文化理解,少一些机械的解题训练,多一些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熏陶,少一些表层的“速效”和说教,丰富知识处理的文化层次,是提升课堂教学文化境界的根本要求。通俗地说,知识教学的文化境界是指知识教学不仅仅把知识作为符号、事实和结果来教,而是把知识作为文化来学习,充分彰显知识的文化涵养。

······

知识的文化丰富性是知识的文化涵养的根本基础。课堂教学应挖掘知识的文化涵养,让课堂充满文化意蕴和文化活力。课堂只有体现了知识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教学才能具有文化品格。因为真正滋养学生人性的正是知识的文化基因。启迪心智、滋养德行、觉醒灵魂是知识赋予学习者的文化涵养和教育价值。知识教学离开了对其文化基因的理解性学习、意义性学习、建构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教学就必然丧失发展性。漠视知识的文化要素或文化基因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和程序来进行知识处理,本质上都是灌输。

文化回应性教学

缺乏文化敏感性和文化包容性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意义感的不足,另一方面极易出现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断层和知识意义的“结构性沉默”。在我所观察过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中,没有几个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把数学的基本语言为什么是阿拉伯数字的文化背景讲清楚;更没有几个数学教师能够敏锐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数学思想、数学家、数学史、著名的数学猜想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

第一,丰富知识的文化意义。

······

第二,实施回归性教学(Recursion teaching)。

······

第三,增强知识的文化关联性。

······

第四,突出知识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教学。

······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