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的核心素养反观教师的职业素养——假期培训感想(二)
在讲座中,王欢校长指出,学校的课程设置、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史家教育集团,这个在整个基础教育界都赫赫有名的学校,其“无边界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突破各种教育要素的时间、空间等边界,将课程目标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设计到评价,已经形成了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完整体系。王欢校长还特别介绍了史家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国家博物馆资源在“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开发,并展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图像资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形式。而且,史家教育集团在探索“小学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已经形成了系列校本教材。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进行的是无边界的多样化学习。学生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无边界的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发生场所。家庭、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让学生的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正如陶西平先生所言:“无边界课程已经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形成一整套的可操作体系,成为教师教育活动的依据,并且在各项活动进程中进行着‘微创新’,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这项改革正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无限的可能,也为集团内部学校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我想,这就是当代教育家的使命,也是当代教育家的追求。”
听着王欢校长的报告,我不禁又想到了从《人民教育》上读到的北京十一学校的创新课程设置和他们的走班制学习,站在认得角度,站在与人的高度,让教学和学习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而是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需求。我也想到了北京清华附小的“1+X”课程体系。课程的品质影响着学生的品质,课程的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而“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的正是学生的整体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在他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章中也提到过: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七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指导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学习,指导教育评价。
这些使我想到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教师。不知道北京的具体情况怎样,也不知道那些城市学校的普遍情况是怎样的,但就是在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地区,上面提到的核心素养,我们的学生具备多少?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又在多大程度上指向了核心素养呢?我们的课程改革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从另一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用核心素养来衡量一下我们的教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也就是学生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具备吗?我们的教师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吗?核心素养的落实,关键在教师,没有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很难落实。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稿)”。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教师专业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维度一是专业理念与师德,包括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条标准;维度二是专业知识;维度三是专业能力。细细读过之后,觉得在“专业标准”引领下的教师的“教”,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学生的“学”应该是不能够很好地匹配的。也就是在我的阅读视野和理解中,觉得我们的广大教师还需要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方面再学习再提高。
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针对教师的比较成体系的类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那么一个东西呢?譬如“中国教师职业发展核心素养”之类。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教师素养的纲领,我们还需要将之具体化体系化,方便于落实和帮助教师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