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与人的诚信
老子在《道德经》八章中,全面地阐述了圣人理想人格的文化内涵,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章是以水比喻圣人之道,认为圣人的最高德性应如水一样,只要能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可以达到“几(接近)于道”的圣人境界。“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是“上善若水”圣人的核心价值理念
所谓“言善信”,是说水是言而有信之物。江河汛期来往有时,海水潮汐应时而至,这叫“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所以,古人将它称为“信水”。圣人说话也应如水那样,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多次谈到“信”的问题。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二十三章);“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善”(《老子》四十九章),等等。
东西方文化虽在许多方面有差异,但在“诚信”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诚信”这一美德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商业资源。因此,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信誉都是安身立命之本。
2006年初,在美国一所中学发生了一场争论。27岁的女教师在生物课作业中,发现28名学生有网上抄袭行为,判定为剽窃,生物课判为零分,学生面临留级危险。在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对下,校方要求女教师提高得分,女教师愤然辞职。这不但引起校内近半数教师提出抗议,表示如校方满足家长要求,他们也将辞职,而且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支持女教师。甚至有些公司向学校索取剽窃学生的名单,确保公司永远不会录用这些学生。他们认为,把学生教育成一名诚实的人,远比生物课得分和留级要重要得多。从这场争论中,说明多数美国人是多么看重“诚信”二字啊!
在徳国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发现德国售票系统的漏洞,多次逃票,三次被抓,均被德国记录下来。当他毕业后,去跨国公司求职时,屡遭拒绝。公司方面对这个“聪明”学生的答复是:“你的逃票记录证明了两点:第一,你不遵守规则,却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第二,你不值得信赖。公司很多工作是要靠信任进行的,如果你负责某地区的市场开发,公司将赋予你很多职权。为了节省成本,公司无法设置复杂的监察制度,所以我们无法雇用你。我相信在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因为没有人会冒这个险。”
从上述事件证明,欧美人士常说的“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这句至理名言,是何等的重要啊!
《道德经》是中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版本最多的、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也是世界上创造至理名言最多的巨著之一。在中国,《论语》比《道德经》影响大,而在世界,《道德经》比《论语》影响大。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就十分称赞“上善若水”的人格,指出“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他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应当归功于阅读《道德经》。“上善若水”的圣人之道,对于塑造现代人的理想人格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之源。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国学堂》专版,并陆续开设“经典常谈”“闲话成语”“大师逸事”“小说说小”“国学三百句”等系列专栏,尽可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让我们在弘扬与传承国学文化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本版每周一期,周日见报。望广大读者,给予关注,热情参与。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