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从不曾喜欢那些辞藻华丽、意蕴朦胧的文章,只是很喜欢那种以叙事的口吻开头的精致散文,初时以为它像说着一个不经意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它让人心灵深处开始泛起涟漪,渐渐地眼中因为感动或是别的更复杂的情感,开始泛起薄雾。
我不止一次拜读龙应台的《目送》,今天再读,不禁泪湿双眸。
龙应台在文中回忆了她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自己,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勤劳朴实的父亲,深爱自己的女儿,又体贴的为女儿考虑——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十几年后,龙应台到医院看望父亲,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淋满了他的裤腿的排泄物,自己的裙子沾上了粪便也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火葬场的炉门前,她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湿了前额的头发,她仍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段落,在文章里出现了两次。在目送儿子时提到,是一种深沉隐忍的依恋,难免的失落;在目送父亲时提到,是一种依依不舍的伤感,不自觉的内疚。前后呼应,让人仿佛顿悟了人世间的亲情那最令人唏嘘之处。
回想起自己,多少次,我在父母的目送中,走向人生一个个新的旅程。每次告别时,他们定定地站在门前,目送我消失在最远的尽头——其实每次,都是长久的分离。人有生老病死,终有一天,我们会互相再也看不到的,不是在彼此的目光里,而是在彼此的人生里,再怎么回头,再怎么找寻,命运已经不给我们机会……
我不能阻止离别的发生,我不能和亲人朝夕相处,但我可以经常地给他们电话,让他们感觉我的声音时刻在陪伴;一旦有假期,给他们更多张开双臂迎接我归来的喜悦,哪怕是短短半天的陪伴也好啊。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