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珍的日志

李贺珍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刍议课堂教学中的“诱之以利”

李贺珍
更新于: 2016年7月14日 16:57

刍议课堂教学中的“诱之以利”
           ----读《叩问课堂》一书有感      李贺珍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成人,而这种“立人”的教育理念应该贯穿于教育行为的始终。“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呢?¬---  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感慨。
有人把教师分为三个层次:三流的教师教知识,这些教师总是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上,没有用方法把知识串联起来,教学停留在识记层面,靠机械重复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学得即苦又累、成绩也差。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些教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师,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把知识通过方法串联起来,一题多解。学生往往羡慕不已,惊叹老师解题功夫了得。遗憾的是,这些老师往往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仅限于为应试而教,停留在方法技能层面,为方法而方法。大量机械的、重复的解题方法技能训练,固然有一定功效,但其负面影响往往使技能退化为学生的“本能”。一流的教师“教”思想,教师能够把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要选用这个方法,使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养成获取知识的思维,从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么,怎样才能 “造就”出一流的教师,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造就”出一流的教师,就要有效地克服目前在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思考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学习,并不是因为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教师是否有“真爱”。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学习,我们往往采用三种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对于不喜欢学习的学生,并不是他们不懂读书学习的道理,而是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没有达到听从道理的这个程度。于是,“动之以情”与“诱之以利”就成为两种主要的劝学方法。
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对学生越是“动之以情”,教师对学生越是“诱之以利”,离学生因为爱戴教师而好好学习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新课改如火如荼, “诱之以利”现象亦显突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家长不惜重金给予学生丰厚的奖品或奖金,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之目的。而教师自然而然地将“诱之以利”带进了课堂。教师为了让学生愿意学习,把从“红五角星”到“学习龙虎榜”,从“普通卡片”到“金卡”,从“小红旗”到“大红花”…….十八般武器活灵活现。可是,随着学生对这些方法的适应,他们并没有因为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养成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回报教师的“无私奉献”,甚至是大相径庭。因而“诱之以利”的评价有望逐渐淡出。
对于“诱之以利”形式无可厚非。可是,今年三月我有幸以评委的身份,聆听了一次级别较高的初中生物教学能手评比大赛,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诱之以利”现象,在参赛选手的课堂中蔚然成风。
现撷取几例略抒感怀(纯属听课随感,没有任何贬低作课教师的意思)。
例1:一节八年级生物课《变态发育》。
开场白:教师认真地面对学生们:“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猜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猜出来,你们能够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
大屏幕打出:“身穿花衣爱打扮, 一对翅膀光闪闪,不会唱歌爱跳舞, 花丛里面跳得欢。”
学生们齐喊:“蝴蝶,蝴蝶!”
教师微笑:“你们真聪明!我们来看看谜底是什么?”大屏幕打出一只美丽的蝴蝶。
教师紧接着又问:蝴蝶是怎样发育来的?
……
谜语激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师为什么一定要骗学生说:“我猜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猜出来”呢?若真是这样,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也说得过去,而大屏幕画蛇添足地打出谜底不正暴露了这一切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吗?
例2:1.七年级生物《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教师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三名同学设计的午餐食谱,我不知道哪名同学设计的合理,你能告诉我吗? 能!”学生们齐声答道。——不清楚题目的内容,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我惊异于学生们的自信了。
大屏幕打出:
食谱① 米饭、盐水虾、鸡蛋、鱼
食谱② 馒头、红烧肉、鸡、鱼
食谱③ 米饭、青椒炒肉、菠菜花生仁、红烧肉、鲫鱼、鸡蛋汤
疑惑:三种食谱是学生设计的?还是老师设计的?
……
2.七年级生物《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师说:我有一些资料、图片,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能告诉我吗?我向你们求救了?
大屏幕打出:(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畅通?配图片C形的软骨、喉部的软骨。
(2)资料(略)……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说:“先不忙,大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
如此问题设置,长此以往,学生们会对老师、对所学的知识得出怎样的认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诱导纯属于“揣着明白当糊涂”,是在诱发我们“上当”,是为了“套”出我们的想法和答案——
教师才是知识的富有者,学生不如教师。
我已经知道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我才不上他的当呢。
老师太把我们当小孩子甚至当傻子了。
上课就是教师和我们互相“演戏”的过程,我知道老师想让我们如何回答了……
上述种种设计,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引发怎样的思考呢?我认为应该思考的是:一线教师要立足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我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也是数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甚至可以用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评定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我们的专业成长主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来实现。引用陈四益的一句话“最大的读书心得是什么?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懂得先前的事情,起码不至于轻信,不至于盲从。”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追求 “成为教思想的一流教师”;追求“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设计的智慧教师”;追求“充分享受教师职业幸福的快乐教师”!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