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池塘
我的村西,有一个池塘。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池塘是一片苇塘。春天,苇芽偷偷的从泥土里钻出来,探头探脑的,嫩嫩的,绿绿的,尖尖的,我们俗称它“苇锥儿锥儿”。仿佛与塘边的绿草垂柳竞绿似的,他们迅速的生长着。夏天,这里便成了一片青纱帐,我们用苇叶卷笛子,叠帽子,在塘边无水处捉迷藏,掏鸟窝。更让人盼望的是端午节那天,妈妈还会用苇叶给我们包粽子。到了秋天,池塘变得一片微黄,芦花飘荡,纷纷扬扬,会把我们带入另一个童话世界。而冬天,水结了冰,大人们便用钢锹把芦苇铲倒,拉回家中去编织苇席。苇塘为家乡的编织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卖苇席也几乎是农家唯一的副业收入。没有芦苇了,我们便在光滑的冰面上擦光光、滑冰车……总之,村西的池塘,一年四季都会给我们带来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记不清从哪一年起,墙壁上写满了“以粮为刚”“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织席等副业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而严加制止了。村西的池塘成了一个天然肥料厂,一到冬天农闲时节,大队的广播喇叭每天一大清早就喊社员们到池塘里去扒黑土,他们把凉冰打出洞,用类似抄网的工具,从冰窟里往外掏黑泥,放在冰面上,一小堆儿,一小堆儿的,待第二天早晨冻成了块儿,便用冻镐刨下来,拉到地里做肥料。池塘里的芦苇就这样被斩草除根了,只剩下漏网的一些每年春天又顽强的生长出来,而多半又葬身于牛羊这些牲畜的嘴巴。池塘被摧残的荒芜了。
每年春夏之交,浆气上升,水位下降的时候,池塘里扒黑土形成的坑中坑便一个个显露出来。这时,我们便从家里破脸盆破水桶之类,来池塘里淘鱼。在这里淘鱼比在河里容易,不用搭埝,也不用界筛,只需用盆用桶把一个坑里的水淘进另一个坑里,待水剩的很少了,便下坑摸,先是慢慢的,两手在水中往一块拢,当离得很近的时候,便迅速往下按,有鱼便抓上来,很像人们在屋子里用双手打蚊子,待摸得差不多了,我们便手脚并用,把水搅浑,鱼虾被呛上水面,我们便用筛子抄。
每次得了战利品,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然而,母亲并不愿意为我们熬着吃,说本来就没有多少粮食,省着吃还不够,熬了盐酱,大家开了胃口,就更不够吃了。是啊,我也知道家里没有粮食,每顿饭大家都是饭盆子吃——看着少了,就不再伸碗了。没办法,我只好把喂了家里那只干瘦的小花猫,后来我们淘了鱼,小伙伴们也不要,这样,我家的小花猫渐渐的胖了起来,我们都很高兴,小花猫见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也格外亲热,和你打招呼,用脸贴贴你的裤脚,如果愿意抚摸它,立即便温顺的躺下来……。然而,母亲又怕我们累着,不愿意我们去,我们不听,她就吓唬我们说坑里有水蛇,我们不信。
这一天,我们又偷偷的去摸鱼,刚进坑,双手往下一摸,便觉得肉乎乎攥住一条大泥鳅,我高兴地说:“抓住一条大的……”我刚要说“你们看”时,我却看到抓上来的是一条水蛇,“妈呀——”一声,连滚带爬地上岸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到池塘去淘鱼了。
后来,我们都上了中学,淘鱼摸虾、嬉笑追逐的生活似乎已不属于我们了,所以,与池塘的感情逐渐淡漠了,人们似乎也都如此。
1982年,我第二次高考落榜,看分回来的那天晚上,躺在炕上,痛苦与悔恨折磨着我,内心烦躁不安,我更不愿到乘凉的人群中去——觉得自己无脸见人。于是,便独自来到童年赋予我快乐的村西池塘。天阴沉沉的,潮湿闷热,仿佛要下雨;空气像凝固了似的,令人难以呼吸,几棵芦苇,哭丧着脸,叶子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我徘徊在池塘边,思绪如乱麻,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
“我就准知道你在这!“一个女高音闯入我的耳鼓,回头一看,是村东的芦花。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都是同学,而且都是班委会的成员,1979年,我们一起考上了县第一中学,但由于其父在文革中受不了折腾,含恨而死了,家里没有劳动力,年年在生产队拉饥荒,家庭经济拮据,她不得不撕掉录取通知书,回家参加集体劳动。
“真没想到,你原来如此脆弱!”她见我没有反应,接着说:“生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缺憾和完美的统一便构成了历史。比如这片苇塘吧,想想过去,看看现在,不也是从繁茂到荒芜吗?说不定哪一会儿还会重新繁茂起来。同样,考不上学也不意味着一切都完了,又何必小心眼呢!
这句话,倘若出自他人之口,我会认为是高谈阔论儿置之不理,现在它出自芦花之口,我还真的就被她说服了”
之后,她又给我说了几年来在家里的情况,她还和上学时一样,天真、浪漫,富于幻想。临走的时候,她掐下一束稚嫩的芦花,说:“喜欢她吗?”我没有真正领悟她的意思,顺口说:“不喜欢。”
“为什么?
“太轻浮了,经不起风吹雨打。“
“不过,我还是劝你记住她,因为想起她,你会联想到芦苇的坚强性格和高洁情操。“说完,她转身走了。
我正要喊住她时,突然一阵心慌,眼巴巴地望着她离我而去了……
第二天我便得知,由于其父平反,芦花被安排到城里工作了。她似乎走向了完美,然而,却给我留下了不无的遗憾,因为昨天晚上完全是我的误会呀!不过,她对我说的那番话真的铭记在了我的心中,我时常独自到池塘边散步,盼望着池塘重新繁茂的那一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两年过去了,村西的池塘真的繁茂起来了。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深入,池塘包给了养鱼专业户,池塘又成了鱼塘,池塘边的垂柳也重新栽植起来,生长起来,将青春的倩影倒映在水面,美不胜收。
八四年,我考上了民办教师,后来我又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了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几经调动,来到了自己的母校工作,然而,每逢节假日回家,早晚的时候,总是独自来到池塘边转一转。
池塘的景色更加美丽了。绿树倒映,波光粼粼,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池塘的水更加明澈了:它如一面镜子,照进了我几十年人生的喜怒哀乐,也照进了小村的风雨变迁。
在我的村西,有一片池塘。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