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多教”:实现文本教学的最大化
【背景介绍】
“一文多教”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为教学设计的“同题异构”。对于施教群体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可以在比较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但对于施教者个体而言,如何提高教学效益,发挥文本的最大效能,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一文多教”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
笔者在2016年12月13日这一天有了这样一个想法:12月13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国家公祭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对,让学生作一篇有关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阅读文章——《木笛》(200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这样既可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镜头一】
(上课铃声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阅读检测,完成时间25分钟,现在开始计时。”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为什么要做这篇阅读吗?”
生1:(大多数同学)“考查我们学习情况呗!”
生2:(有些同学摇头)“不知道。”
生3:(有些同学略显兴奋的调侃)“老师,你说呢?”
师:(故弄玄虚)“特殊的日子,我们做一件特殊的事。”
生4:(了解新闻的同学)“老师,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国家公祭日。”
师:“对,今天是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我们要牢记这个日子,我们要对死难同胞深表哀悼之情。”
(师在黑板上写到“特殊的日子,做特殊的事”。)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对文本的阅读,你们从朱丹身上看到了什么?”
生5:“我们看到了一种民族精神。”
师: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生6:爱国的民族精神。
师:朱丹放弃这次考试,你们认为值吗?
生7:我认为值得。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即使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有时也有必要放弃一己之利,这涉及到一种民族尊严。此外真金不怕火炼,即使这次机会错过了,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我认为值得。
生8:我认为不值得。因为这次考试机会难得,并且已到了终试阶段,考取后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应当懂得珍惜。此外爱国的表现不在于这一时。另外今天演奏了欢乐歌曲也不是就表明自己没有了民族精神,不爱国了,所以我认为不值得。
师:同学们,展示才华,把握机会固然重要,但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情境,有时表现一种崇高的精神更可贵。
师:从文中方阵孩子们的身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9:从孩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传承,一种希望,一种责任。
生10:从孩子们身上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坚忍。
……
师: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在这特殊的日子,做了特殊的事,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我们要牢记这个特殊的日子!”
【镜头二】
(办公室批阅学生的试卷。)
师:“能否利用这篇文本再做些事情?特殊的文章,做特殊的事。”
师:“对于一篇典范的中考文章,能否在阅读能力培养和写作上充分利用他呢?”
(经过对文本的进一步研究,又确定了两个教学能容:
其一:从阅读角度确定了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其二:从写作角度确定了研究话题“挑废话——材料内容的选择”。)
操作过程:
1、训练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问题设计1:多角度概说内容。
①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的事件内容。
②请同学们从行文构思角度概括文章的结构内容。
③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④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请求更换曲目——________——伫立纪念碑前—— _______——
终被乐团录取 设计意图:概括能力是学生急需提升的重要能力,多角度训练是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问题设计2:重新设计阅读问题,并在分值上加以变化。
①文中的朱丹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②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
(5分)
③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④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10分) ⑤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4分)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设置加上“请简要分析”等话语,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其二,分值的变化,可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答题要点的角度意识,使学生的思维角度更加开阔;其三,用熟悉的文本重新拟置问题,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2、写作指导:挑废话——材料内容的选择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具体概括文章段落所写的材料内容,并思考
其在写作表达上是否多余?
明确材料内容和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交代指挥的身份和考试的流程和现状。
③助手对大师的态度。
(写出了这次考试的重要,衬托人物形象。)
④朱丹的穿着和装饰。
(表现人物形象。)
⑤朱丹动作的细节描写。
(对比、铺垫、衬托人物形象。)
⑥考试过程大师和朱丹的对话。
⑦朱丹落选和表现。
(表现人物形象。)
⑧描写了石城雪景。(渲染、烘托人物形象。)
⑨描写了纪念碑前自发的“孩子们”的方阵并进行场面描写。
(衬托人物形象。)
⑩纪念碑的形状及给人的感受。
⑾朱丹在纪念碑前演奏,凭吊亡魂。
(表现人物形象)
⑿大师听完演奏的态度并交待录取及原因。
(揭示人物形象的高大,揭示中心。)
⒀大师和朱丹的特写动作镜头。
(引人回味,思考。)
结论:不多余。文中一切材料内容皆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即在文章表达上起到了渲染、铺垫、揭示、衬托、烘托等的作用,均为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服务的。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效方法,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明白、反思接受。
【镜头反思】
对于一篇文本,从阅读检测,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阅读能力的培养,到写作的具体指导,可以说最大化的发挥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回想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的阅读教学,从课内到课外,只求数量,一张,两张,三张……甚至摞起来达半人高,不求质量;我们的写作教学,摘抄,背诵,一篇,两篇,三篇……,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无具体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时间,一节,两节,三节……无止境的循环往复,少慢差费。如何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益?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我们的教学不是流程,不是形式,不是数量,而是实实在在的效率,效果。我们追求的应是效益。我想,“一文多教”是否应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