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胜的日志

王铁胜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高效课堂创建之问题呈现方式

王铁胜
更新于: 2018年5月23日 20:26

创建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而课堂教学又总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细看当今课堂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零碎、空泛,肢解文本;问题呈现的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凸显学生主体;问题呈现环节随意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度。

教学案例

《苏州园林》教学环节二:明晰说明的内容和说明顺序,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设计者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文章具体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说明的?

2、文章段落如何划分?

评析:本环节教师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文本说明的内容和结构层次,但对于学生整体感知的概括能力和说明顺序采纳的具体判断的能力并未达到好的训练效度。

设问形式可以这样修改:

1、请同学们通读课文,你从中了解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哪些信息?或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中③—⑥段能否调换顺序?③—⑥段和⑦—⑨段能否调换顺序?⑦—⑨段能否去掉?

3、从全文角度看,文章为什么没有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这样设计问题的开度和深度就可以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那么怎样的方式呈现问题才能更有效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效度,下面谈谈看法。

一、问题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学习活动的展开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就意味着我们日常教学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 ,而不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学生生成。也就是创设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

如教学课例《观潮》设计如下:

导入环节:以浙江博物馆准备举行一次宋代观潮文化的展览,并以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背景引导学生设计方案,走进文本。如方案设计如下:环节一:诗文展朗诵者选拔;环节二:图片展内容设定;环节三:争当小小解说员,以解说员的身份来对钱塘江大潮以及南宋时观潮的风俗进行解说。

又如《看云识天气》采用了创设语文活动情景:以“云与天气的关系”为主题进行科普图片展活动。环节一:根据“科普图片展的内容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如:前言,图片、文字、板块分类等);环节二:依据文本内容明确板块分类并确定学习小组。(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其中一个大组负责前言;其它三个大组负责图片配文,每个大组分成4个小组);环节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图片配文”。(根据分组教师将不同种类的云和光彩图片分发给各学习小组);环节四:各小组展示交流,评选最佳小组。

情景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走进文本,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体现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还原于生活的教育真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训练力度。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我解读教材的能力,学会细读文本,注重整合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式的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悟内容,品析章法,体味情感等。

如《老王》一文在理解“我”的形象时就抓住了文中结尾的句子设计了主问题“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全文的内容而言,我应不应该“愧怍”?或“穿越时空,如果老王再给我送一次鸡蛋我会怎样做?”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此答案是开放的,可以说“不愧怍”,也可以说“愧怍”。“愧怍”的理由除了未能理解和尊重老王外,实际上还包含深层原因,那就是“一种想帮助弱势群体,去无能为力的一种无奈之情。”

《背影》一文设计了深度解读文本的问题:1、文章二三段交代了家庭状况,这些叙述与“背影”并没有直接关系,是否属于多余笔墨?2、文章不写最后一段结构也很完整,那么文章结尾能否去掉?等让学生学到了交代事件背景的作用以及文章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的构思效果。又比如还可以设计问题:“文中父亲的形象与《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散步》中父亲的形象有何异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形象以及明确对父亲的感受是可以具有独特性的,训练了学生文章构思的多样性。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解读文本后设计了如下问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交代了“我”的身体状况?(2)文中主要塑造的人物是“我”和父亲,为什么还设置了“小朋友对我的态度的描写?”等,在思考中让学生学到了“伏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

主问题设计不宜太多,3—5个为宜。

三、问题的呈现方式要多元,体现高效。

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既可以采取串讲细读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延展培养学生能力。其核心是体现学生主体。

如学习《老王》在理解老王形象的基础上设计了为其写“墓志铭”的学习方式;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设计了多元解读主题,改写结尾的学习方式;学习《苏州园林》设计了拟题训练的形式全面训练掌握说明文知识点的运用能力等。

再如朗读教学的创新学习方式,我们看余映潮老师主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这样设计朗读环节的:

师1:这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劝慰的方式进行朗读。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说给同桌的同学。

师2: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朗读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式对着天空轻轻的朗诵这首诗。

师3:下面我们要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

由此笔者实践尝试了现代诗《秋天》(何其芳)朗读教学:分别以“农家者,渔人,牧羊女”的身份朗读诗歌的第一、二、三节,体悟诗情诗意;采用同桌对读的形式,交流感受;以“诗人的口吻”深情的诵读展示;师生齐诵等,通过一次次的多角度朗读,诗的意境和情感就不言而喻了,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朗读设计与传统的不同,它没有单纯停留于让学生出声,也没有停留于机械的强调停顿和重音,是一种新颖,激趣,深入高效的朗读。

四、问题的呈现顺序有效

课堂教学的环节呈现应是有序的,因为呈现顺序不同,所展现的表达效果就会不同。环节的铺垫,由浅入深的认知可使教学更顺畅,课堂推进更有效度。甚至有些内容还可以安排于课前预习,这叫课前准备。

比如关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呈现时机也是很有讲究的,我在这里提到两个概念“介绍”和“介入”。 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的呈现安排不应是“介绍”,而应是“介入”。“介绍”是孤立的,停滞的,而“介入”是流动的、延续的、深入的,由于介入相关的内容,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易理解,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得以延伸拓展。

如《观潮》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是在解读文本之后,学生在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欣赏和赞美之情后呈现的。这时的呈现让学生除了认识到对美景的欣赏赞美之余,还包含着一种对南宋王朝留恋之意以及南宋灭亡的深层原因,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

又如:宗璞的状物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从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中在解读“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的深刻内涵时插入了“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小弟弟病情又加剧”这段时代背景。背景的恰当“介入”使学生轻易理解了文本内容。

五、问题呈现要充分体现活动的价值取向。

如《黄河颂》一文的教学。主要环节1师读朗诵词部分,生读歌词部分——环节2生自读诗句找出有关描写黄河气魄的诗句,揣摩词句,全班交流(如奔向东南;掀起万丈狂澜;劈成南北两面等)——环节3男女分读“啊!黄河”前两部分,齐读第三部分,小组合作探究歌颂黄河的内容并进行展示说明。——环节4齐读诗的结尾部分,并以“像你一样______”改写。(替换“伟大坚强”)整个环节的设计能体现单元学习目标“注重朗读和揣摩词语”朗读也很充分,形式多样。但从活动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还略显单薄,思维含量不够厚重。

又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环节一:了解母亲河

欣赏黄河视频——知识竞赛(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口语展示(1.请地理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介绍一幅黄河的图片。要求:至少用上两种修辞;2.请历史组的同学给大家讲一个与黄河有关的传说故事。)

环节二:赞美母亲河

有关黄河的古诗视频欣赏——现代诗视频欣赏——诗词交流会

环节三:拯救母亲河

视频欣赏——对比图片——完成倡议书——展示手抄报

能否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再设计,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课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总之,决定课堂教学效度的原因很多,但问题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精心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是我们的追求。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