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行思录》读后感
通过读白岩松的《白说》认识了《西南联大行思录》这本书,在白老师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这本书中的内容,边读边感受作者的行动、思考与责任。感受作者家乡的变化:
“之前的云南因四季如春,几无寒暑之虑,没有外面的消息,人们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开阔之眼光,精神狭隘。故而发生大户人家买光冬季取暖之梨炭,而另一家为了斗富,居然烧钱取暖的荒谬之事。浑浑噩噩不知何为‘国家’、‘民族’、‘时代’。 ” 联大到云南之前,人民的生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以致发生如书中所诉的荒谬之事。
“然而一切仿佛在瞬间改变了:忽然间,安静的小城里进入一大群从遥远的京城里来的有大学问的人。省主席龙云对他们恭恭敬敬,礼若上宾,政府到处张罗房子,让他们住下,教书讲课。那些先生们在京城住洋楼,出门坐黄包车,他们的太太很多留过洋的,见过大世面,可是现在国难,不当亡国奴,人家一袭阴丹布旗袍,自己操持家务,走在街上,对人彬彬有礼,仪态大方。”这是多大的反差。看到这些有大学问的先生及家人的穿着,本地人能不羞愧难当?
加上“他们要把这几所好学校,这些好学生给我们中国保存着,培养着。他们在昆明的街上走来走去,好像这儿就是他们的家乡,好像他们就生活在这儿,一点儿也不嫌弃。”因此“本地的那些珠光宝气,搽脂抹粉的小城女子自感羞愧了。绫罗绸缎收起来了,不好意思穿了。”
张曼菱用这种对比手法,清晰描摹出西南联大到云南后,云南人的突变:“后来,云南本地人都以能请到联大教授到家作客讲课为荣;缠足的女孩子放了足上学;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背斗笠的青年学生;周末下午,老板叫上伙计关铺面,都赶往省师礼堂去听西南联大的先生们演讲;讲到山河之痛,国破家亡,台上痛苦失声,台下群情激奋;昆明市民与北来的师生们同仇敌忾,意气相逢;好学、忧国、知天下、求进步渐成潮流。这是一座城苏醒的故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影响力!这是从行为到精神,从精神到思想的进步与蜕变。
读到日本鬼子强占北平后,欺凌老百姓,特别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残暴,京城人不得不手持小面太阳旗,不得不对太阳旗躬下身子时的情景,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愤慨,又何况是有着民族气节的陈三立老先生,他以绝食的方式无声地抵抗着日本人的侵略,宁死不屈,至死不渝。
正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世界上再没有一个民族如此执著于它的山河大地和文化传统,如此视民族尊严高于生命,将培育后代视如自身的延续。在强敌压境的日子里,他们已经做好了为这个民族坚守文化教育阵地的一切准备和牺牲!
陈三立老先生把个体的生命,当作是族群上升的阶梯,当“生不如死”时,不如化“死”为生。他完成了一个爱国世家向下面传承的责任,他“虽死犹生”。
今天,我们的国家在发展,在一步步强盛,但是那个曾经数次经受我们国家恩惠的日本,却时时觊觎我们国家的领土、文化和资源。那个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无比深重灾难的民族,是我们要时刻提防的危险的民族。那个表面上彬彬有礼,内心却拒人于千里,贪婪又邪恶的民族——它们一再修改教科书,否认大屠杀,否认侵略,日本首相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多数日本国民支持的结果。他们美化战争和侵略。直到今天,他们仍然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作为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教育我们的后代,不断建设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一直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国。”
今天我们为什么那么恨日本鬼子,我们的后代,我们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恨日本鬼子,我想,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已经深深烙印下这样的字句:“日本民族是邪恶又贪婪而且善变的民族,他们残暴、凶狠,我们要时刻提防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