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峥的日志

解峥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独立思考——当代教师的第一素养

解峥
更新于: 2017年1月4日 15:16

独立思考——当代教师的第一素养
文/李卫东 
在各类教师培训现场,常听到老师这样提问:“听了这么多专家讲座,他们的理念和做法各不相同,一人一个说法,我们到底听谁的?”这个提问高频率出现,折射出课改推进中的一些问题,更反映出作为课改主体的一线教师在职业素养上的一个严重空缺,这就是独立思考。
缺乏独立思考的老师,往往对流行教育观念盲目跟从,对流行教学模式不加分析的采用,对名师教学做法一味模仿,对专家名师追星式的追捧,对权威专家的话语迷信,甚至对有些许行政级别的专家惟命是从。课改进入深水区,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越来越明显地制约课改的推进,阻碍着课改的落实。
什么是独立思考?教师遇到新问题,不是向专家、书本和已有经验要答案,而是自己观察和思考,去发现问题症结,寻找真相,探寻规律。独立思考,就是研究和创新。专家、书本和自己经验的价值,在于提示教师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探寻解决办法,而不是取代教师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独立探究的成果如何命名和表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怀疑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和洞察的能力。如果把教师认定是知识分子,那么独立思考就是教师的特质,是必备的职业素养。
实际上,教师缺乏独立思考的现象是长期存在的,只是从前并不突出。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八次教育改革,前六次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课程,教学要求在各科《大纲》中规定得比较明确,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对顺利,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不明显。进入九十年代,国家打破“集权制”课程管理,教材呈现“一纲多本”局面,加之大量国外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潮相继引进,教师开始目不暇接。世纪之交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课程分三级管理,国家颁布课程标准,各地出版地方教材,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课改实验,每一位教师都面临如何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如何促进自身发展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必须自己去探求。不能独立思考,必定在这个进程中落后。以前的教育工作靠自身所学就可以应付,而现在的工作更加依靠以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教育创新能力才可以胜任。当前,独立思考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必备素养,还是教师的第一素养。
《从现在开始》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老狮子让每个动物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谁当得最好谁就接替自己做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生活习惯,而猴子让动物们按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大家拥戴,狮子宣布猴子成为万兽之王。《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课文的内涵是相互尊重,以人为本,认为课文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在如何确定新首领问题上,狮子考察三个动物后宣布猴子接替自己,其实是原始氏族禅让制度以强调相互尊重的新面目呈现而已,确定新首领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狮子手里。这与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由此,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说说,猫头鹰和袋鼠也想当万兽之王,他们能用哪些不正当办法让狮子改变决定?学生说,他们会给狮子送礼,会给狮子承诺送给他森林里一半的物产,等等。这样的话,森林里的动物就要遭殃了。问题出在哪儿?出在确定新首领的办法有漏洞。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做决定呢?学生说要投票给三个动物,得票多的当新首领。于是,大家把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了修改:“猫头鹰、袋鼠和小猴子是万兽之王的候选人……”学生想出的投票方法不一样,送礼物,送鲜花,等等,课文有了若干精彩纷呈的结尾,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话语中。突破教参和名家课例的限制,独立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常态。没有独立思考,连课也上不好的。
一堂课的教学是这样,一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更需要创造性劳动。《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但每个年级和每个学期要安排哪些教学内容、要如何使用教材,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需要教师去填补。尤其是写话和习作部分,教材里只有一个个话题或题目,这学期教什么,跟下学期是什么联系,都需要做细致的设计。这些研究以前没有先例,专家和名师的经验也不适合每位教师的具体教学情境,这就对教师独立研究教学问题的能力提出很大挑战。
再看教师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都想做名师,但比做名师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位明师,一位对人生、对社会、对教育、对学生、对学科教学了如指掌、明明白白的教师。做明师,要倾尽心力去探求的是真知、真理、真学问。人类最崇高的三个境界“真善美”中,最难达到的就是“真”字。求真,需要付出智慧、才学和汗水,更需要不受前人、书本和自身蒙蔽的独立思考。在近两次教育改革中涌现的一大批教育家和名师,无一不是面对教育问题,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才获得鲜活的经验和成果。不是明师,难成名师。
当今教师,无论是日常工作、教育科研,还是自身的专业发展,离开独立思考,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几乎寸步难行。
独立思考是不是用一颗未被任何观念熏染的空脑壳努力去想,就可以解决面前复杂的教育问题呢?恰恰相反,独立思考是需要有本钱的,这个本钱是经过千淘万漉积淀下的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一部部经典著作。心里没货,人才会盲从。流行的教育观念中充斥偏见,超越偏见唯一的办法是阅读经典,包括教育教学之外的经典。快餐书让人的思想之门迅速关闭,先哲的智慧却如醍醐灌顶,启迪我们看问题的视野、角度、方式和路径。经典读得越多,就越发和流行观念格格不入,而这往往是独立思考的标志。
独立思考只是在教育工作中的状态吗?不是。独立思考不是一项专门的职业技能,它是怀疑一切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态度,需要每时每刻对一切成见保持警惕,甚至是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参加市里培训时,一位老师问我:“教育的产品是什么?”他说大家聊天时有人想出这个问题,大家都回答不出来。我说,这不是个问题,它并不存在,无需思考。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结果是人的发展。产品是生产部门把不同原料进行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物质或精神的产物。教育不是生产,所以这个问题不存在。这个问题产生于词语的随意搭配,不是所有搭配出来的句子都有意义。我有个习惯,回答问题之前,先考察问题,是真问题且有重要价值,才去思考。当我们聊天都对问题保持理性,就不会轻信各类流行观念,就能在鱼龙混杂的说法中甄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
独立思考很复杂吗?不是,但应把握关键步骤:质疑,在平常信息中发现问题;分析,把有关材料组织起来寻找内在联系;论断,根据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不难,但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怕麻烦的人做不来。当前,老师们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跃跃欲试,有的甚至已经提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未免有些草率。先看这个热点问题的提法就有问题,如果每个学科都提出一、两项或多项核心素养,所有学科就会提出十几项甚至几十项核心素养,这和教育部提出研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不一致。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基础的居于核心地位的那些素养,一定不是全部素养,一定不会罗列出十几项或几十项的。这就是质疑。然后静下心来搜集材料,把2006年十六大文件直到最近教育部的文件全部找出来研究一下,就会对学生核心素养问题的来龙去脉看清楚,缘起在哪里,为什么要研究,这是什么性质的研究,应该如何开展这项研究,再决定自己要怎么做。这就是分析和得出结论。教师这样看问题,就不会盲目跟风,就能透过纷繁的现象和浮躁的现实看到本质、看到真实。
独立思考只是思考层面的事情吗?不是。独立是人格和精神层面的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时想不受成见的左右并不容易,想不受环境的影响更难。现有环境里,多数情况下,说话人的社会等级决定了话语分量,我们做判断时往往不是看话语内容的对错,而是看说话人社会级别的高低。人微言轻。领导的话重于专家的话,专家的话重于教师的话,名师的话重于普通教师的话;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重于学生的话,小干部的话重于普通学生的话。面对领导、专家和名师,普通教师觉得自己矮人一截,听到这些人的话就奉为真言,没底气去质疑,而回到课堂面对学生时突然间理直气壮。这倒是教师独立思考的最大障碍。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先生碑铭》中,是把“独立之精神”放在“自由之思想”前面来提的。这告诉我们,人格和精神的矮子不可能自由地思考。在学术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怀疑和否定。理性精神,独立人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特质。
遗憾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鼓励独立思考。我应邀到外省一所学校做课,讲课前,校长热情接待我。我执教四年级阅读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伽利略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之后,惊讶地发现课文语言存在漏洞。我让学生修改课文后谈谈体会,学生说书上说的也不一定对,要保持警惕。讨论进一步深入,大家认为即使是家长、老师、校长的话,在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现场听课教师对我的课报以热烈掌声。但从下课到我离开学校,校长再也没有理我。校方给邀请来的每位专家一份礼品,唯独没有给我。这原因我心知肚明。鼓励学生对师长的话保持理性的教育行为并不在学校的容许范围之内,质疑声和不同意见并不受现有体制的欢迎,教师独立思考的后果往往是得罪人,甚至得罪上级。可是,这只能说明现实多么需要独立思考。现实如此,教师更要尊重自己,更要对一切流行观念保持理性,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更要保持知识分子的特质。承担启迪思想职责的教师,理应是独立的思想者。唯有独立思考,才能发现真相和规律,按照规律做教育,才能真正做出实绩。教师独立思考不单为个人发展,更是为了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获得发展。
    回到本文开头老师们的提问,我通常回答四个字:独立,思考。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