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卫东和他的《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思考
——读李卫东和他的《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
第一次听到李卫东这个名字,是在一次听课活动上,当时我还只是一名在校的师范生。课上,李老师新颖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堂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甚至让我萌生了一个要做他的学生的念头。师范毕业后,我顺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在镇上的一所小学当起了语文老师。初为人师,很想趁年轻多读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实际指导帮助的书籍,于是常常逼着自己读些所谓的教育专著,却往往翻不到几页,接受不了精到的长篇大论,便掩卷去南柯赴那神往的约会了。
《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则不同,它不是某些理论家的故弄玄虚,也不是无聊者玩的文字堆砌,有的只是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一段段“实而不死,活而不乱,目标切实,训练扎实”的精彩设计,一屡屡对教育对学生爱得深沉爱得执着的情思,它朴实中闪烁着华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使我如痴如醉。
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
几乎认识李卫东的人都知道,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几年前,他一家三口还住着只有九平方米的陋室,冬天冷,夏天闷,雨天时还“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可他还是坚持在九平方的居室内建立了小型的“语文教育图书馆”,给陋室增添了不少色彩。每逢双休,他都要抽空去书店和旧书摊上“淘宝”,每每有所得,便欣欣然,手不释卷。他常说:“我的底子还很薄,还缺乏对语文教学深层思考的能力。我还得进一步充实自己。”多年的苦读,使他今天站在语文课的讲台上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就不得不汗颜了。我们大多数老师生活条件都远胜于他,学校图书馆为我们准备了大量的图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买书也是很方便的事情,可生活中我们真正爱读书,钻研教材的人却并不多见。很多人都沉迷网络、电视,或者为生活所累,都以这种或那种的借口“远离”了图书。教师不爱读书,尤其是语文教师不爱读书,这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李老师在他的著作中说:对教育来讲,对于语文教育来讲,教师创新,不可怕;教师守旧,不可怕;教师没有文化底蕴,可怕!教师,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
天道酬勤也酬痴
李卫东出生于天津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农村淳朴的民风与环境塑造了他勤劳、善良的品质。“一者专也,竭其心力以事一艺,无不成者。”这是李卫东的座右铭。他始终认为,无论干什么事,只要专一、勤奋,就一定能成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九五年是李卫东磨难最多的一年。母亲早已离开人世的家庭,父亲又因晚期肺癌倒下了,急需家人照顾。更不幸的是,他当时还在为患肺炎的孩子长期奔波,在学校他还有毕业班的教学任务,自己也报考了南开职工大学,要利用业余时间上课、复习,真可谓祸不单行。他使出了浑身解数,深信“磨难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磨练自己的机会”。他安排好时间,白天上课、复习,晚上陪父亲。待父亲熟睡后,就拿出作业本批改,一刻也不停下来。最后,苍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一等的学校,自己也顺利进入了南开职大。
农村孩子身上的这股韧劲,也促使他对自己的事业近乎痴迷。他所在的区有很多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李德华等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在研究中,他每每有疑问,就会前去讨教。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同样出身农民的我,和李老师相比欠缺得太多了。我在乎工作,但我缺少钻劲、下的工夫不深;我关注学生,但我爱的不够深沉不够执着。面对学生糟糕的成绩,我没有很努力地去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味地责怪学生态度不端正、听课不用心;教学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缺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的品质。
用真情和智慧激活课堂
听过李卫东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真切的感受:李老师的课堂充满真情和智慧。在执教《可爱的草塘》时,李老师好几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语言情境中,等学生再次在朗读时,读得趣味盎然,各具特色;在《殷殷亲情》中,李老师在课一开始,就先引用了汪国真的一首诗《母亲的爱》,让学生朗读、理解,并把自己的母亲的故事带入课堂,学生被这浓浓的母爱感染了,和老师含着眼泪学完了课文;为了上好语文课,他除了仔细钻研教材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苦练书法、绘画、篆刻,学习古典文学,研究文字学,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高度评价了李卫东的课:“李老师的课朴实无华,内涵很深,仔细琢磨,可以发掘出许多教育智慧。”现在,李老师的“感悟式教学”理论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钦赞,一股学习李卫东的风潮席卷了大江南北。
站在荣誉面前,他开始静下来思考。他说:“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思考。学习,要静下心来向书本学习,要塌下心来向名家学,迈出门去向外界学。”是的,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和思考,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啊!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