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颖的日志

姚志颖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鲁迅

姚志颖
更新于: 2017年1月7日 12:14

第一次读鲁迅先生的著作,大约是小学四、五年级,家中有一本《鲁迅小说选》,封面是先生严肃表情的照片。那天是周末,母亲来了雅兴,给我们读《狂人日记》,母亲读的饶有兴趣,我们听的一头雾水,这样的文章当然不是小孩子听的懂。 

 

中学后放假没事,把鲁迅的小说拿来读,似懂非懂,但读的人非常压抑,心情沉重,郁郁寡欢。什么《祝福》、《伤逝》、《孔乙己》、《故乡》等等,没有一部不是悲惨和抑郁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如果形容这些故事的色彩,应是灰色的。这是鲁迅看世界的色彩和角度。

 

 

13岁祖父遭遇“科场舞弊案”入狱,应该不是主犯,但只要入狱,便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关进去不放,家人不停的送钱,卖田、卖房,家道中落,世态炎凉是必然的,这样的变化,在13岁少年的心中是何其敏感。

 

一直没有见到资料,鲁迅父亲是干什么的,估计是在家管事的长子,祖父在外做官,自己读读书,管管家,应是富贵闲人这类,因此经不起打击,很快病重。作为长孙的鲁迅必须担起家庭的事物,给父亲请医取药,向亲友借贷,应付许多杂事,看别人的眉眼高低,而鲁迅的性格又不善此事,因此少年以后的鲁迅便是不愉快的。他又长在封建大家庭里,作为长子,必须容忍、屈从,他是痛苦的。其实鲁迅的性格中有两面性,强烈的反抗性,这是我们熟悉的一面,还有屈从性,我们不太知道。比如婚姻,这是大部分知识青年最爱反抗的东西,以鲁迅的性格确容忍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婚姻,他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必须收下。”

鲁迅是按照中国大家族长子的规矩要求自己的,负起责任,孝敬母亲,呵护弟弟。如果他弟弟的日本媳妇不破坏他们这个大家庭生活,鲁迅可能也就忍下去了,后来兄弟失和,鲁迅离开北京,一段漫游后,在上海与许广平结婚,他已是47岁,距离去世只有九年。起码可以说他在47岁以前生活基本是不愉快的。

 

鲁迅这种很矛盾的性格,使他愤世嫉俗,使他看问题的角度比较犀利,不平和。鲁迅的书中经常提到母亲,但是没有特别眷恋、感激、怀念的内容,我感到他母亲应对鲁迅缺乏母爱,造成鲁迅性格的偏颇。

 

我们看看周恩来的童年生活,与鲁迅接近,还不如鲁迅,鲁迅是13岁后家道中落,周恩来出生不久就家道破落。他的生母万大姑,豁然大度,善于在大家庭周旋,养母知书达理,循循善诱。两个母亲都给予周恩来深厚的母爱,这对周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周恩来自幼也饱尝世态炎凉,但性格确豁达开朗,处事应对自如。

 

鲁迅出道很晚,29岁才从日本回来,从事教育工作,慢慢的开始写作,但大器晚成,写出的作品自然有深度、力度,《狂人日记》一举成名。鲁迅是文坛的斗士,在他身边形成的一批左翼作家,都具有他的性格特征,也可以说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冯雪峰、肖军、萧红、聂绀弩、胡风等等。后来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在1955年全军覆灭,鲁迅的传人基本被打成胡风反党集团。人们常常庆幸鲁迅去世的早,如果活到1955年,57年呢?不敢想,不忍想……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