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花的日志

杨春花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杨春花
更新于: 2016年12月24日 17:11

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让我感慨颇深,让我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朋友》、《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

《朋友》的教学中,窦老师注重阅读品味。课始,她让学生自由谈谈对“朋友”的理解与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受,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其品味更加符合生活原貌的本真。课中,她摒弃繁琐的分析,寂寞寂寞围绕三个“但”字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通过细细地品读,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

 在此我也反思自己,也常常想以读为主,希望学生能做到会读、会说、会写,但总是感觉读得不够、读的不透、读得无味、读的无奈。记得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经采用过串读的方式,那是我教《永远的歌声》一课,我让男女生分角色读,但读时却没读出什么感受,只是感觉为读而读,读完后就解决老师特意准备的问题,根本就不是读出答案,还是在老的教学思路上,思考回答。再观王老师的课,他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更多的感悟的时间,给了他们更多感触的机会,这样的读,使孩子有感而发,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内涵。

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总为找不到让学生读书的理由苦苦思索,一段话能让学生读上三遍就已经使尽浑身解数了,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一遍又一遍地读了十几遍,我在听王老师的课以前可以说想都没有想过。平时,我也让学生多读几遍,但无外忽是自渎、齐读、指名读这些方法,读是读了,但却不能体现不同程度、不同感悟的读,更不会感受到读的层次。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

窦桂梅的生命热情、课堂激情来源于她的不断学习,来源于她的博览群书。“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窦桂梅老师无论工作有多么忙,她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阅读广泛,我很佩服窦老师,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我们能做到吗?

说实在的,工作至今,自己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虽喜欢买书,但大多是书买来后便尘封于书架之上,而且还总为自己学习动力不足找着各种理由。然而,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开始膨胀,工作十几年的我,虽然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在这种“知识爆炸”的冲击下,我常常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危机感,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看了窦老师的书后,我才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就窦桂梅老师这精彩的四十分钟,是要经过更多更多的历练,好课是磨出来的。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一定要不断磨炼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成就自己!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