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莹的日志

杨莹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感谢龙应台,安德烈

杨莹
分类: 研修感受
更新于: 2017年2月24日 23:25

   《亲爱的安德烈》这封家信,读来使我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从作者的角色看,这是由一本母子书信集结而成的家书。这封家书中既有对儿子成长到18岁的紧张,也掺杂着为儿子独立生活状态的担忧,而这也正是诸多家长们在孩子来到成年阶段的一种巨大改观的普遍的惊慌的心理状态。

      家长们如果阅读过此书,正好有助于自己了解此时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也明白了父母这个经常目送着孩子的背影去幼儿园,小学,中学之后愈来愈小的身影,终究要离开父母和家庭,回到他该回到的社会当中去。原来,父母的职责就是让儿女丰满了翅膀飞到远方去。如果看来,似乎有种戚戚然的感觉。原来,生养一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的分离!

      其次,母亲的视野很是开阔。自小的母亲是一个小镇上成长起来的,具有一般女孩儿的特征,但是她却有改变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的志向,这个动力使得她努力向前,不计其他。所以后来的穿衣的简朴,与儿子穿衣时间的不对等也是母子之间的消费与时间的差异,正是这些个差异才有沟通的必要,也才有个性的特点。他的母亲是一名教授,作家,也是台湾的一名政要。无论是从学识上,阅历上,眼界上,视野的宽泛上,都是不得不说是一流的,远见卓识的,这也为安德烈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的精神动力支持,强大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心理动力支持。

      再次,母亲能一贯拥有悲天悯人,同情人的情怀。这也是影响儿子的因素,我想这也是安德烈成长的养料,孩子的身上势必要烙印有母亲的痕迹,安德烈也是如此。尽管他与母亲从一些心理角度来讲,对一些事物的认同同母亲不一致,比如,穿衣的品味认同,对垃圾的理解认同,对香港的品味与德国品味、自由的认知的不同,但是他的其他方面也还是与母亲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对事物,对战争的认知等有自己独立的方法,也有与母亲相似的认知。

     由此,我想到了一本书的名字叫《发现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作者王东华 ,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在序言里说:没有贵族的母亲,哪来富有贵族精神的孩子。不错的,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安德烈与龙应台。

       同样的,作为母亲,我们身上缺失了什么,在孩子不与我们沟通交流时,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生长规律的角度来探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是否能通过一种可以沟通的方式来与正处于关键期的孩子沟通这个世界,这些个影响孩子生命的事物呢?我想,这也是诸多家长和孩子的心声吧!

感谢龙应台,感谢安德烈,也感谢培训老师的良苦用心,令人读后有所启迪。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