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峰会系列篇(一):如何用好“部编本”教材
紧张而又收获满满的2017“部编新语文教材”杭州峰会结束了,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前沿知识,更让我近距离地感受到教育界专家和学者的学术修养和高尚人格。为了更好地内化和实践在培训中接受到的理念,特意把所学内容做一梳理。这次培训时间很紧张:每天7点半从宾馆出发,十二点多结束,吃完午饭1点半我们又坐在了会场里,即使脖子、腰都拿捏得酸疼,但我仍不愿错过任何一个专家的讲座,无论是来自高校的专家,还是杭州本地的老师们,他们对语文教学的阐述都令我大开眼界,催我思考。
第一场报告是义务教育部编本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讲授的《如何用好“部编本”教材》,我对2016年9月投入使用的一年级和七年级部编本语文教材都有些简单的了解:今年担任全校阅读课,由于一年级没有阅读材料,我就利用一年级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在执教,从一打开一年级教材,我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套教材,课文之外的阅读终于“正大光明”地进入了教材,但对如何有效执教这一栏目还不是太明白,我也只是领着学生在课堂上反复地朗读“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文字材料;对于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我充满了迷惑,对如何处理教材内容有点不知所措,比如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还如何处理。温教授从15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部编本教材,我的疑惑也在他通俗易懂地讲解中找到答案。温教授说义务教育段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三年内将在全国全面覆盖,一年级之所以先认字,后学拼音,主要是为在语言文字中培养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拼音教学的难度要降低,能正确拼读和书写即可,不要强调默写,拼音只是学习语文的拐杖,不是目的;“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本的亮点之一,用意是激发读书兴趣,让孩子一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是幼小衔接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强调这个栏目要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能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要想办法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比如利用家长会,家长课堂辅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利用微信圈让孩子展示阅读等等,要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自由轻松地阅读,千万不能当作业来布置;部编本教材选入的课文少了,不能简单理解为“减负”,也不是教学内容的减少,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和旧教材相比,“部编本”的教学内容类型增加了,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了,也更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这次选文强调四个标准: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适当兼顾时代性;古诗文要反复诵读,读到滚瓜烂熟,不要过度阐释,也不好太多活动,宁可匀出时间多读几遍。小学生学古诗词是比较难的,要降低难度,不必在所谓的主要思想、意义价值等方面讲太多。温教授讲到学习《春晓》时学生知道它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即可,学习王维的山水诗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时体会到山水的静美就可以了,至于抒发诗人什么情感,必须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段,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她才有可能理解,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的意境就已可以;他还强调没必要把所谓的国学当作课程,还是提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好;部编本教材强调课型的区别:小学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主要是老师教,要讲得比较细,比较精,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略读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用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实践、体会;初中建构的是“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阅读教学提倡“1+X”,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是不读书,读书少,只教课文远远不够,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主张读一些“闲书”,若只围绕考试而读书,是难于培养起读书兴趣的。采取“1+X”办法,即讲一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在网上仔细读过温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多读“闲书”》,他在文中强调: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这样看来,“闲书”不闲。
小学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 和初中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得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再过分注重读的内容,关键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个方面值得我以后多多研究,读书很重要,怎样读更重要,以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要多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
重视“非连续文本”的教学,所谓“非连续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完整的文本而言,比如网上按某个主题搜索多篇材料,彼此并不连接,而且观点也可能彼此相饽,这一组材料就可以说是非连续文本。另外,有些材料不是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完整的文本,而可能是穿插有统计表、图画等形式。之所以重视“非连续文本”,我想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材料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吧!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会检索阅读,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需要的信息,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能力。可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得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部编本教材图文并茂,不是为了好看,也可以用来进行“非连续文本”的学习。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阅读”教材的角角落落,甚至于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的插入编者都“别有用心”,这让我想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先云在讲座中讲到的一年级教材开篇“我是中国人”中的一副插图——56个民族大团结,出版社为设计这幅图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每个民族人员的着装、位置、男女的比例等等,包括背景图片天安门、五星红旗,因此在执教时这些图片,以及图片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老师在备课时也是应该有意识地有所关注。
新教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重建了语文知识体系。课改之后强调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这样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知识体系被弱化,老师不敢再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不成系列,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干货。部编本教材在努力建构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做到“一课一得”。温教授讲到: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非常清晰地告诉你这节课你要做什么,你要让学生在本篇课文的学习中获取什么知识和能力,比如七年级教材中的预习环节,非常清晰地告诉学生如何来预习,预习什么,比如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就是在告诉你本篇课文的训练点是什么。
如何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现在的语文课备课繁琐,上课繁琐,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上,挤占学生阅读的时间,还有滥用多媒体也是一种流行的“繁琐病”,这对语文来说就是一种灾难。多媒体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和文字,课堂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感也被放逐了,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温老师说建议语文课“干净”些,让语文课回归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比如古诗词教学,你就是给学生创设再好的背景音乐,学生可能也无法体会作者当时写诗的心情,带着孩子摇头晃脑地诵读就可以了,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温教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师生一定要多读书,仅靠教材远远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你的一言一行就足以折射出你的阅读水平,他说看一个人的眼睛就足以看出他读书的多少和修养的高低。的确如此,温教授七十多岁了,但精神抖擞,面目慈善和蔼,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刚走进会场就有老师找他签名和拍照,当时我在想:应该让他稍作休息,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眼中的专家,他更是一位长者。可温老师没有拒绝任何一位老师,提起笔不停地在写,不停地在“迎合”着老师们的各种拍照要求,当时我就坐在他身后,虽然几经努力还是没忍心过去和温老师拍合影,还是让温老师多休息一会儿吧!(第二天终于忍不住“从众”心理,合影照补上 )但我想:我会用行动来表达我的感激。
温老师的讲座已过去几天了,但我脑海中依然很清晰地再现着一位长辈和蔼可亲的面容,耳边依然回荡着他朴实的叮咛:让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听过温教授的讲座后还有一个体会:老师在上课前对文本的研读非常重要,教材变了,教学理念也要随之转变,教学方式也得跟着改变。可见教师的再学习对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目前拿着一本“老黄历”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