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的日志

刘军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有感

刘军
更新于: 2017年1月12日 16:53

从教的几年中,增长了些教学经验,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忙碌的教学生活,让我无暇顾及到这些,直到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引起了我的共鸣。并且在这本书中,我似乎找到了些答案。也是这本书,犹如灯塔一般,为我指明了教学之路。

一、“引导学生自己动脑”促使我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第一届九年级时,害怕自己因缺乏经验而耽误学生,所以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学好语文,我总结了各部分知识点,例如诗词怎么鉴赏,议论文、记叙文怎么阅读等,我认为我把所有的知识点事先总结好,让学生按照我总结的方法做就可以了。我把各类知识点总结得很细,例如在讲到说明文阅读这一板块时,我把所有答题技巧总结了下来,比如遇到说明方法作用题是按照几个步骤答,遇到说明文语言必须加入哪句话等,总结后再让学生死记硬背,最后再大量做题。说实话,我为我想出这一套方法并且付诸实践而沾沾自喜,甚至我认为我教得第一届毕业班的语文成绩之所以好就是这个方法起的作用。

但是当我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让学生进行的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这条建议中提到一种现象一样,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有些教师把教材讲解得很细,认为这样学生越明白易懂,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地越深刻”这种情况不谋而合,然而他却说这种做法不对,因为它限制了学生们自己思考,这又使我想到了我在讲某一首诗词时,我总是在一开始就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词的写作缘由,我认为这样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诗词了,效率也会更高。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说到我们教师不要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出几种解释,然后再实际中对所提出的假说进行肯定或者否定。这样知识不是被动消极的掌握,而是靠积极地努力获取的。

经过我的反思,再联想上课时的情景,我决定对今年所教的第二届毕业生进行小改革,我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比如几节课,只进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训练,学生做完后我进行讲解,做完这类题后,把所有篇子拿出来,总结这类题的答题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几个步骤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思考,也能对这类题有了自己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深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一篇文章出题。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对这一类型的文章就会有了整体的认识以及深入的理解。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我上面提到的诗词文言文讲解,我在讲解诗词时,就是让学生先反复朗读,最少读五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或者字进行猜测或者揣摩作者的写作心情,根据心情再联系作者假设写作背景,小组进行辩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这种记忆无疑是深刻的,而这样的语文课堂,也是学生乐意上的课堂。        二、“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启发我尝试分层次教学

无论是在教授新课,还是在复习过程中,我总是对所有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讲授新课时,我的关注点仅是那么几个,谁回应我,我就与谁互动,不去注意其他人,我怕浪费时间,自己也私下认为有些学生无可救药。讲授完新课,进入复习时,我也要求学生把我布置的任务都完成。其实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听得懂我讲的内容或者能完成我布置的任务。但是有时我无暇顾及到这些。导致有些学生讨厌上语文课。在看到《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不对基础差的学生宽容些呢?我为什么不区别对待呢?每个孩子的水平不一样,所以要细化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在课上,我设置的问题有容易地,也有浅显的,实在都不会的,我会拿一些名著小说让那些学生读;在复习时,背不下来文言文的,可以选择背简单的诗词;布置作业时,基础好的学生不必抄抄写写,可以做些阅读,差的学生可以抄一首小诗。就这样,在每次考试的默写题,错误率极低。

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困惑因为有了这本书而得到了解决,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书中的许多建议,我仍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不过,我相信自己在以后教学中会向书中建议的方向努力,乘长风,破万里浪。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