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做教书匠》有感——教育从尊重出发
这个学期最大的收获就是对高效课堂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感觉高效课堂不是花架子、走形式,而是出于尊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尊重,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和对教育的尊重。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尊重,源于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主题组长都会精心设置讨论题目,尽可能做到让大家有话题可讲,有感可发,有提升能力的空间。在组内探讨的过程中,我们都积极参与,无迟到早退、无尊卑、无顾忌,畅所欲言,只为求得真知,努力提升组内的教学水平是唯一目的。我们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下面,我就其中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展开论述。就“公开课要不要提前排演”这个话题我坚定自己的看法:排演好的课堂违背高效课堂的初衷。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不能提前告知学生问题甚至是答案!尤其是文科,问题的设置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正因为有这个作前提才有后面小组讨论的必要。我们应该希望看到学生自然地迟疑、思考、讨论、作答。而且即使答案千奇百怪,老师也不要生气、责备。如果能给予准确到位的点评和补充恰恰是教师能力的彰显,同时考研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我们每天要修炼的,要努力提升的地方。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尊重,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解惑”的作用。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认识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更重要。高中生看似已步入成人阶段,其实,他们一直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度过。我们讲四本必修: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有生活,可现实却相反,他们恰恰没有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所以老师这样的要求是无理的。学生们渴望了解生活吗?他们很渴望,而政治这一学科就是一扇很好的窗,可以为学生们打开看到缤纷色彩的大千世界。从国内到国际,从个人到社会,从小家到大家,而我们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呢?就是满足他们这些心理需求,可是说的简单,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它要求教师要学识渊博,从知识的广度到深度,从书本到时政新闻都要有所涉猎,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怎么办呢,没有好办法,只有努力积淀,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去努力提升。
通过参加学校培训认识到治学严谨就是对教育的尊重。“洋思”的教学模式就让我们放下花架子,去朴实地上一节可靠,就像专家所说,我们没必要让花样充斥着课堂,就像一日三餐,只要够营养就好。想想自己前两年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就是“花样多、有讨论、气氛活”就是一堂好课,这样的解读多么肤浅啊。我又想起了那句话: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建设高效课堂之路,任重而道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