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的日志

蔡可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阅读:从古典时代到信息时代

蔡可
更新于: 2015年9月15日 12:44

古人谈读书多有名言警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多读多记基础上精读熟思,“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夸张点说,甚至“咬住几句有用之诗可以充饥”。当然,读书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为读书君子,“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至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更是让夫子都要喟然叹服的境界。

这种阅读理念延续到现代,学者多有认同,如“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曹文轩),“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陈平原)。在这种阅读理念的引领下,读书就是深识、深悟、深知。在阅读中拾级而上,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在博闻广见的基础上有透彻之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

这种阅读理念与古典时代的气质一脉相承,它代表着一种广阔与自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古典时代的典雅理想。一个人,通过阅读凝神沉思,感知灵韵;阅读的资源皆经典;阅读的姿态智性而优美。

但是,时代在变,似乎我们又很难用这种标准去衡量所有人、覆盖所有情境,它略显“高端大气上档次”,又似乎不那么“亲”民。一个开电梯的女工读一本《故事会》,一群小学生一起评判同班同学的作文,一个IT宅男在众多购物网站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一个困惑的母亲在网络中搜寻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食用的答案……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一分子,是正在或已经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公民,他们此时此刻的行为,算不算阅读?

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教材

201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视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合组织(OECD)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价则指出:提升阅读素养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所谓素养,更多的是在具体任务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学生的阅读才能更好地为学习其他知识服务,才能更好地让他充满兴味地融入社会,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主要特征首先是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其次才是信息环境。“知识”已在“云”端,“众里寻她”,只需“百度”,此时,更重要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比单纯地获得知识更为重要;此时,阅读也不应只是读懂文章、涵泳品味,还应注意信息提取、加工、传递的过程。能否在“大数据”中找到属于“我”的数据,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目前各类语文试题中,例如高考,无论是课标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基本都延续着传统以文类为中心的测评方法,忽略丰富的语言情境、真实的语言生活。就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选文的原则也不外乎经典性、文学性、时代性,课文编选过于偏重文本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实践,语言文字应用的目标指向了文本,而不是构建学生自己的言语经验。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文选型教材一直居主导地位,文本就是学生模仿并需要达到的一个水平标杆。

2001年,教育部实施新课改,将教材的作用定位为——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生成性知识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材观与之前相比无疑在进步,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游离于学生经验之外的纯书本知识,也不能代替具体的人而独自承担起教学设计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借助这样的教材观念,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沟连起日常的语言生活,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同的教材观生成了不同的教学关系,优秀的教师能够对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学情,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拓展课程资源,创造出一种师生对话的氛围,创计出更多的活动方式,从“教”转向“学”,让教学更加鲜活生动。这种专业自主不仅是课改赋予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

在这种观念下,一些学校阅读教学的方式也渐渐变得丰富多元。以山东一个学校为例,持续十年坚持单元整体教学,将语文课分为“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个部分,三部分统一在一个整体中,体现不同的功能:“教科书教学”让学生学习和使用规范的语言;“读整本书”给学生更大的语言空间,学习鲜活的语言,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在一次次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还有不少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自觉创新,曾有位语文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批科技内容的书让学生在课上阅读,有科幻故事、科学探险小说、科学家传记、科普小册子等。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编辑“科学小报”,报的名称、栏目、选材、版面设计、美术、抄写、绘画等全由自己承担。没料到这个教学设计,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仅读书认真,材料选的充实、新鲜,甚至显示出对绘画的兴趣和潜在的美术才能。这些小报在家长会上展出后,受到家长的称赞。活动之后,同学们总结了四大好处:增加了课外知识;锻炼了选材能力;提高了设计版面的能力;学习了科学家的精神。期末调查问卷显示,编辑小报是同学们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说这位语文老师的探索是综合性学习、是主题学习,但它不也是一种“阅读”么?

从知识技能到情境创设

在中小学领域,改革意识比较超前的学校,大多是对国家教材突破较大的学校。当媒体还在讨论教材中某篇文章是否应该“撤退”时,这些学校早已为教材的支配性地位去魅。阅读不只是“学教材”、阅读不只是“看书”,有的学校有专门的阅读课程,有的学校已经突破了学科型课程的框架走向活动型课程。像过去常见的黑板报、课本剧、辩论赛、文学社团,以及现在渐渐流行的小科研论文撰写、探究性学习、网络协同学习等,不断刷新阅读的观念。但可惜的是,尽管一些学校在语文或是阅读课程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全局领域的影响力却未彰显,既没有机会为考试评价改革提供教学样本,也很少能和各类民间组织举办的丰富的学生阅读活动呼应。

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关注提供给学生哪些文本,不是我们“想”让他们学习哪些知识,学生阅读的起点应是他们在成长生活中将要遇到和解决哪些问题。因此,阅读必须打通生活,将学生手捧一本书阅读的过程(相较于教师主讲,这已经是一种进步)转变为自我介入、对话协商、实践参与的过程。学习就是建立“连接”、创设情境,学习者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自己的问题,在多元的对话中创生出新意义,进而选择信息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学习!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阅读,我们会发现,信息时代的阅读必须创设合适的阅读活动“形式”,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学生,因此“形式”也将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之外的兴趣、动机、习惯以及交往、沟通、合作,必须在教学中高度关注。

当然还有信息化环境的问题,网络出现之后,掌握话语权的人群在扩大,“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表言论的渠道,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真实的、丰富的语言生活,这是一种进步,但古典时代的阅读与信息时代的阅读,矛盾也因之而产生。网络上的文本能够适合教学的、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样本比例并不高,但它却又是真实的语言生活,中小学生语言活动之丰富,早已超越“听说读写”老四样、早已超越课堂。如何解决矛盾,古人其实也曾提出看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政”与“四方”,这是现代公民的必然诉求。着眼于未来确定核心素养,找到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转化渠道,拓展学生的阅读活动方式,提升阅读综合运用能力,恐怕是文本内容之外更重要的问题。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6)
  • 王凤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多读多记基础上精读熟思,“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积累到一定程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写的很好,值得借鉴。
    2017-10-04 20:57 回复
  • 刘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017-02-27 14:04 回复
  • 赵进松
    找到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转化渠道,拓展学生的阅读活动方式,提升阅读综合运用能力,恐怕是文本内容之外更重要的问题。老师所言极是!赞赞赞!
    2017-01-04 09:04 回复
  • 吴培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16-12-27 12:24 回复
  • 高木兰
    深入的阅读,能让人豁然开朗,打开心结,深受启迪。
    2016-06-01 21:10 回复
  • 腾志英
    阅读理念与古典时代的气质一脉相承,它代表着一种广阔与自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古典时代的典雅理想。一个人,通过阅读凝神沉思,感知灵韵;阅读的资源皆经典;阅读的姿态智性而优美。
    2016-05-23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