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的日志

李文芳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读《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心得

李文芳
更新于: 2019年1月19日 09:42

 

内容摘要:

预习,对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不仅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孩子求知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而,预习这个教学环节应该得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字:预习   提高    效率

引语: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预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首先,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其次,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实的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如教学《詹天佑》,可要求学生预习时,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施工示意图,并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试当一名解说员,说说火车的走法。最后要求学生查阅、收集铁路建设取得的新成就的资料。学生其乐融融,他们通过读课文,查找资料,访问专家,请教科技人员,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激起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在课上,他们各抒己见交流的场面很是激烈。再例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时,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作的演讲。这篇文章写的内容离学生比较远,里面的人物也相对陌生,如果直接上,势必会一头雾水,进入不了情境。所以我布置了一项查阅资料的预习作业,通过课外资料的查阅,再加上课后的资料袋,学生对张思德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课中交流了几个,就非常的轻松,而且很快就能切入学习的主题,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议论文的语言、结构等一些知识点。所以对于这类文章我建议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的方法预习,让自己接近文本。

四、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

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学生通过读《三国演义》,抓住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联系的情节,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曹操、诸葛亮、周瑜以及鲁肃的性格特征也有了充分的认识,于是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能够很轻松的把握文章当中人物的心里活动,还在理解“借”箭,为何不是“骗”箭时,提出了理论依据。在课上学生的交流的讨论中,各个据理力争,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前后连接来理解课文,通过一篇课文的学问的学习,带动了对一部名著的阅读。再例如,在指导三年级学生学习《珍珠泉》这篇课文的时候,对课文中提到的珍珠泉的形成,学生不了解原因,于是利用课下预习,让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原因。他们不仅学懂了课文,还知道了大自然鬼斧神工,不同的地貌会出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就在这一章节的习作中,他们就充分利用查阅到的知识,来说明家乡温泉的产生的原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给他们的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总之,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