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红的日志

任艳红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在无间道上创作的音乐 ——读《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

任艳红
分类: 读书笔记
更新于: 2018年4月12日 08:36

一、2017,我的俄罗斯年

以往,我欣赏和研究更多的是德奥系音乐,包括作品和发展史。但2017年的三件事,让我一年都沉浸在俄罗斯音乐的海洋中:一是重温了电影《斯特拉文斯基与香奈儿的情史》;二是欣赏了尤里·特米卡诺夫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2017上海音乐会;三是认真品读了《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这使得我在继穆拉温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尤里·特米卡诺夫之后,再次为那个游离于无间道上创作音乐的肖氏所吸引,重读肖氏音乐,仿佛通过一年时光的浸染,听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与理解。

二、与无间道做斗争

《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是由肖斯塔科维奇口述,由伏尔科夫记录并整理的。很多人只知道肖斯塔科维奇是享誉全球的音乐家,却鲜少有人知道他的个人经历。肖氏晚年,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细致的回忆和梳理。阅读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是以灰色调为主的,写出了斯大林权力阴影下,那不可逆转的人格扭曲、面对人性抉择时失去珍贵友谊、忠于人格却最终遭受迫害的悲惨人祸。

肖氏说:“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只有说真话才值得回忆。”肖氏说过很多真话,和他有矛盾的人大有人在,而与他矛盾最深的人是斯大林。肖氏是体弱多病的,但却是生活的强者。这是因为,当众多俄罗斯人对斯大林逢迎谄媚时,肖氏依然保持自己的尊严,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却没有沦为卑微的角色。肖氏原本可以博得很多名誉和金钱,如谱写国歌、斯大林奖金,都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但肖氏却放弃了。“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无法容忍别人的“反骨”,“他造成的危害别过去所有反常的帝王和沙皇的祸害加起来还要大”。当时的很多人,无论是革命领袖、天才指挥官,还是指挥家、作曲家、导演,都“悄然”失踪了,他们或是永远消失了,或是被关进了遥远的古拉格集中营。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艺术家一样,肖氏生活在恐惧之中,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怕下一个“悄然”失踪的就是自己,而每次演出成功,都意味着“棺材上多加了一枚钉子”。与恐惧相对的,就是怜悯。这种境遇映射到音乐创作中,就是恐惧和怜悯两个元素共存。当然,到了后期,肖氏的恐惧日减,怜悯日增,弦乐四重奏是最好的实例。

书中,肖氏描述了很多他同行、朋友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境遇:“几乎每个名字都附着一部悲剧,比莎士比亚的任何悲剧都悲惨。”句句发自内心,满是悲伤。可以说,这是那个极权时代的悲剧群像。肖氏是个“颠僧”式的作曲家,成功地躲过了斯大林的屠刀。“颠僧”是俄罗斯的一种宗教现象,颠僧看到或听到别人不知道的事物,故意采用貌似荒唐的方式来委婉地向世人说明自己的见识。颠僧装疯卖傻,实际上坚持不懈地揭露邪恶,弘扬正义。肖氏是个“颠僧”,他很清楚,完全屈从有扼杀自身音乐创造力的危险,他追求创作自由,不屈从于权力意志,却又不公开顶撞当局,而是另辟蹊径,以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避开了当局的迫害。肖氏凭借顽强的毅力挺了过去,挺过了各方面的打击,直到斯大林去世。

按照伏尔科夫的说法,肖氏仔细读过本书的所有打字稿,并在各章首页上写下了“已读”两字,签字表示认可。鉴于书中触犯政治红线的话太多,肖氏只同意在他去世后,书稿在西方出版。于是,伏尔科夫通过秘密渠道,将书稿分批送到了美国。1975年8月15日,肖氏与世长辞。同年,伏尔科夫向俄罗斯当局申请移民美国,并于次年抵达美国。三年后,《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这本书在纽约出版,立刻成了冷战时期投向苏联的一枚文化炸弹。

三、真正的音乐需要经过扭曲、斗争、呐喊、嘲讽的过程

爱伦堡在他的《人﹒岁月﹒生活》中指出,音乐有个巨大的优点,那就是“它能不提任何事情,却道出了一切”。肖氏的这本回忆录没有多少音乐技法的介绍,更多的是扭曲、斗争、呐喊、嘲讽的过程的体现。如关于《第七交响乐》,肖氏说:“我毫不反对把《第七交响乐》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但是它描写的不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描写被斯大林所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因为战争来了,人们悲伤。但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悲伤的权利,至少不是每个人始终都有这种权利,很多人由于战争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肖氏又说:“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即是他们的亲人也不知道)的人太多了……到哪里去为梅耶霍尔德或者图哈切夫斯基建立墓碑?只有音乐能够为他们做这件事。我愿意为每一个受害者些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第七交响乐》传达了一种悲伤,在战战兢兢中等待裁决的肖氏有幸逃过了斯大林的魔掌,用音乐将那些黑暗境遇记录下来,履行一个生存者的责任。再如肖氏的《第十交响曲》第二乐章谐谑曲,宛如为斯大林作的一幅漫画肖像,从隐蔽的音符中,我品味到的是对独裁者斯大林满满的嘲讽。

书中有数不清的段子,有黑色幽默,有对同行的评价,有对自己恐惧的描写,有对斯大林的嘲讽,有对被“清洗”友人的缅怀和追忆。真正的音乐创作是一个扭曲、斗争、呐喊、嘲讽的过程,混合着眼泪和微笑,混合着倾诉和谴责,是肖氏这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对斯大林独裁统治的控诉!而这本书,就成了我理解肖氏音乐的钥匙。

四、呼唤可以聆听50年的音乐

关于《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这本书,虽然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作者伏尔科夫在书中有很多资料是伪造的,但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还是大致反映出斯大林时代的社会状况的,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那个时代,部分还原出历史真相。如今,肖斯塔科维奇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乐作品是经久不衰的,他的精神也鼓舞着向往和追求自由的人们。相比而言,当今社会的娱乐导向、音乐创作潮流,已经极少能呈现那种经过斗争的音乐作品。50年后,难道我们就只揣着《黄河》、《江河水》这些民族作品吗?抑或是充斥着大屏小屏的好声音?这是个时代课题。呼唤可以聆听50年的音乐,也希望我的女儿有在无间道上欣赏音乐的能量,此生足矣!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