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忠良的日志

解忠良的主页 » TA的所有日志 » 查看日志


教育的至高境界

解忠良
分类: 读书有感
更新于: 2017年5月28日 21:51

 

教育的至高境界

读《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有感

解忠良  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学

十几年前,曾经看过孙维刚老师的师德报告会视频录像,留下深刻的印象,孙老师在既不是市重点中学、也不是区重点中学的北京22中进行教改实验,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高考结束,既担任班主任,又担任数学教师,在17年中,带了三轮实验班(第三轮高三时,同时兼任初一班主任和数学教师),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尤其在第三轮实验班中,全班40人全部考上大学,其中22人考上北大、清华。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一书,正是孙维刚老师对第三轮实验班的回顾与反思,谈如何使孩子们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的方面得到优异的发展,并向从初一到高三的广大同学们和他们的家长及老师,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同学们健康成长、迅速成长。

单单从书名《孙维刚谈立志成才——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来看,最初觉得这是一本关于应试教育的经验总结,看完后才深刻地体会到,孙维刚老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发展,其文化课成绩也非常突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在应试教育走向极致的今天,回头看看孙维刚老师是如何开展素质教育的,值得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反思。我觉得该书可以作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专业教材。孙老师的教学成就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其人虽已殁,然精神永长存。

孙维刚老师教改实验中,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创新。育人为本方面:他紧紧把握住教人做人和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他的全部教育活动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德育为首方面:孙老师有一段话给我留有很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觉得读书最高的境界是,你们毕业离校时把老师教的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才是真正成果。这个成果就是知识之外的能力,是综合素质。”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成果是知识之外的东西,是能力,是综合素质,要把以学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学生的活生生发展为目标上来,不能本末倒置。他从不单纯抓智育,而是从系统论出发,德智体一起抓,互相促进。从德上抓学习动力、为人之本,从体上抓学习本钱,所以他的学生个头都比别的班高。在他眼中,德与体对人发展的价值并不比智低,也不是智可以替代的。 教学创新方面: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他在书中多处谈到做数学达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归一”的境地。

教学过程中,对于任何细节,孙老师鼓励学生追本溯源,凡是都要问为什么。下面是书中的一个例子,从中可窥一斑。

在一所学校里,一名初一的小同学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课本上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

多么好的问题,孙老师在旁边听了后心想,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求之不得的呢!可是,老师怎么回答?

"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

太遗憾了,太残酷了。

几经如此.宝贵的火花便将熄灭,而走上那样一条路:学习时,不再思考,刻板记忆,不求甚解。渐渐地、渐渐地,思维着的心灵变得麻木了……

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有理数,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是翻译上的一个失误。“rational nuln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做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在这里,译者只知“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义:理性的,合乎情理的。--般字典上也只有这个译法。但”rational”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比。”rational number”是指"可以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兰登辞典》RANDOM HOUSE))

这一来,真相大白,恍然大悟,再明白不过了。因为,分数当然是两个整数的比,例如4/7是4:7,整数同样是,3是3:l,也是6:2,……所以,整数和分数总称做“rational number”(可比数)。

单词“rationalde”的词根rate是“率、速率”的意思,正是“比”的意思,追溯上去,在英语的早年,它的意思是“配额”,比如,军官每人2个面包,军士每个人1个,士兵2人分得1个面包,这不也是2:1、1:1、1:2吗!而在就军队里等级制度的观点下,认为这种安排是天经地义的,合情合理的,所以,“rational”集“理性的、合理的”和“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于一身,不也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吗!也就是,又找到了更深一层的“为什么”。

如果老师不了解这个背景,是不是可以这样回答学生的提问:

“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让我回去查查书,或者问问别人,不过我想,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做有理数,一定是有原因的,你的问题提得太好了,你忠实地执行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中的一条准则,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事'。”

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物,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从为什么足球叫足球,而篮球不叫手球,到几何为什么叫几何,函数级数(公式)为什么叫三角级数,为什么有十进制和二进制等等。这些,又涉及到历史、文化、生物进化,各个方面的追根溯源。这样追根溯源的后果是什么?孙老师指出:

"第一个后果:八方联系,导致浑然一体。原以为离散的瓦砾,原来都有条不紊喜结连理。理解不再困难了,记忆它们,无需头悬梁锥刺股了。难以记忆的知识,会像影子一样,割舍不能。"

"第二个后果:是最有价值的后果,每个'为什么'的答案都是找出了'它'与'它'以外的事物的关联。有助于形成同学们的联想习惯和联想能力。“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三个后果: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法--在寻求与已掌握的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

注:要我说,还有第四个后果,那就是学生对老师添加进一步的敬重了,对老师更佩服了。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老师都能给了答案,都可以使他们理解,更好记了。老师的知识太渊博了,真让我们为老师感到自豪。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并不遵循成人的经验和规则,并且往往带有根本性的追问,这种追问,也反映着人的好奇、探究和追求。人类的发展,正是从这样的开始走过来的,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索和智慧的开始,教育的意义,正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索和智慧。在经历了最初的阶段之后,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指向了那些真正的数学问题,孙维刚老师就是这样从保护孩子们思维的盎然生机开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根本的解放,一步一步走进数学,掌握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孙维刚老师实现着教育的、数学教育的意义。

孙维刚老师是不是一位教育的研究者?应当说他是一位卓越的、富有成效的教育研究者,他的研究,不仅仅在于数学的精深造诣、不仅仅在于他广泛涉猎的渊博知识,而更体现在他如何娴熟地把这一切凝聚在一起,使教育的意义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孙维刚老师所从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实践,与现代教育方针“与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相一致,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每个老师奋斗的目标。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