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第六阶段-----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从事班主任工作10余年,我经常思索一个问题:何为优秀班主任?各项量化评比第一,班级零违纪?从这个角度看,我堪称优秀班主任,我也曾沾沾自喜于这个称号。去年我读了一本书《第56教室的奇迹》,书中主人公的教育理念使我震撼与惊叹,它改变了我对班级管理的看法,也使我深感惭愧。该书取材于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真实的经历,雷夫是唯一同时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和英国女王颁发的帝国勋章的人。他任教的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但他们创造了非凡的奇迹。雷夫·艾斯奎斯根据自身故事编写了《第56教室的奇迹》,该书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
该书最打动我的是雷夫反复强调的“道德培养的六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回首班级管理,我才意识到,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还停留在肤浅的第一阶段——靠班规的惩罚起作用,用严格的纪律约束,严厉的惩罚措施换来了优秀的量化成绩。真正的成功者是实现“道德培养的第六阶段” ——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境界起作用。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一阶段所产生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而是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这一阶段是最美好的境界。读了这本书,我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尝试改变简单的“惩罚教育”,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创造性地引入班级管理中,模仿采用雷夫老师的方法。
附案例:
接手这个班不足一个月,我就认识了他,就称他为小李吧:不穿校服,忘做值日,上课迟到说话,自习课外出,玩电子字典,对待家长和老师桀骜不驯。这真是一块顽石。我绞尽脑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真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转化过程。
一、关心和真爱是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一位教师过于关注班级量化及扣分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面对叛逆的小李,我下定决心,先成为他的朋友。生活上,对他多关心:当他湿着头发走进教室时,为他拿来毛巾,他拔牙不能吃饭时,为他煮好粥;学习上,对他多鼓励:肯定他的远大理想,赞扬他课上思维活跃、学习方法灵活;纪律上,对他多提醒: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人一生,只有从日常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校规校纪,才能踏实学习。班级日志上,我读到了他的一段话:“ 老师的话,使我感触很深,我一定要关注细节,严格自律”。我用真心与他交流,终于得到了心灵深处的回应。
二、 宽容和信任是教育的智慧。
谁知第二天,他无故旷会,再次违纪。我想起了智慧的禅师的故事,和尚违反寺规半夜归来,禅师默默地充当和尚翻墙的椅子,面对惊慌失措的和尚只说了句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只有用海纳百川的宽容和发自内心的爱来对待学生,才是教育。爱的极致就是宽容。我决定给他一段成长的时间,静待花开。晚饭后,他找到我解释:我去图书馆看书,忘了时间。其实,我看到他一直在操场上打球,但我没有揭穿他,只是叮嘱他以后注意。 我看到他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从教十多年,我第一次假装糊涂,做了一次傻老师。
三、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是教育的着眼点。
一场风波暂时避免了,看到他对各种约束的抵触情绪已经消除,我感觉可以采取实质性措施。我首先给他讲述了富兰克林的故事:年轻时的富兰克林并不十分成功,他经过研究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取完善的人格。于是他精心总结,制定了 13 个原则,经过刻苦的锻炼,把这 13 项原则变成自己的 13 种习惯。我还介绍了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同时建议他阅读以下两位名人的自传,最后,我建议他建立自我管理统计表,他欣然同意。我们两个合作出台了下面这张表格,每晚逐项对照,填写一天来的执行情况。
附:自我管理条例
今天你努力了吗? |
自我改正措施 |
完成情况 |
1.认真完成作业。 |
|
|
2.不迟到、不早退。 |
|
|
3.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
|
|
4.遵守班级纪律,自习课不讲话。 |
|
|
5. 晚上,按时就寝。 |
|
|
我每周和他交流一次,对他的进步及时肯定。在老师的关注和赞扬声中,他自我约束力逐渐增强,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其他同学纷纷效仿,由此拉开了我班轰轰烈烈的“自我管理”的序幕。
四、 因势利导,是教育的关键。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智力聪颖,表现欲强。我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他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我决定给他创造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我选他做了班刊总编,并且负责晚自习课前讲题。他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钦佩,这也促使他有意识地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正如雷夫老师所说“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这个案例也给了我启发:我不仅在班级管理上用此理论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在课堂上,也尝试引导学生达到“第六阶段”,---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并且忠于自己的原则。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