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专家风采 注重专业成长
11月23日,踏着遍地积雪,在唐山市教育局师教处带领下,我们唐山市中小学文科教学名师一行80多人,来到北京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时间很短,收获很大。一周来,听取了钟祖荣、林秀艳、余新、李卫东等专家的精彩报告,深入北京市八一中学、清华附中观摩学习,感慨颇多。
一、观念的更新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永无止境,名师更要注重学习,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一直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感受到了职业倦怠以及奋斗方向的缺失。名师工程,特别是高水平的培训,使我意识到学习永无止境。刘局长对唐山名师的关心,刘处长的精心谋划,吴老师的全程陪伴,这都使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局对于教育的支持和重视,体会到作为唐山市名师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现场观摩北京名校的教学,聆听他们的讲座,我们佩服他们的职业献身精神,我们更能感受到北京市浓厚的教研气氛。
一周的学习,就像“七集电视连续剧”,集集精彩,引人深思,收获颇丰。专题讲座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案例分析开拓了我们的思路;研讨、交流使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足。“老师读什么书,就决定学生读什么书,决定学生什么样的命运”。“学然后知不足”,我对“终生学习”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无止境”,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要全情投入。
二、专家的引领
专家们的精彩讲座从不同的维度给了我们启迪。钟祖荣副院长的《教师发展与学习特点及培训模型》从理论的高度,用具体的案例,指引我们如何建立“名师工作室”;林秀艳教授的《基于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她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改进方向;李卫东老师的《基于“学”的视角改造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教师要研究指向特定学习内容的具体学情。坦率的说,在日常教学中,我对学情的关注仅限于“经验型教师的感性关注”,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调研依据。李老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关注,怎样去关注学情以及如何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我以后会严格践行“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边学边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余新教授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给我很深的触动,他讲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5级台阶” 使我对自己有了清楚地认识和明晰的定位,更明白了未来的奋斗方向:争取做一名专家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余新教授的讲座使我了解到“教师专业行为形成的五大支柱——理解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材、理解教法和自我反思”,“教师专业素养的五大要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这为大家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名师的示范
八一中学、清华附中的观摩研讨令我们受益匪浅。首先,工作态度勤奋。在课后交流环节,几位老师呈现了他们备课过程的不同版本。他们每个人都是数易其稿,和大学教师请教,和同事反复探讨,研究细节,逐步完善,直到最后形成精品。
其次,教学设计独到。英语阅读课教学是难以出新的课型。这是在各级比赛、公开课中“被上烂的”课。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好上”但“难以出彩”。八一中学李海英老师的设计给了我启发,也破解了阅读教学中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阅读教学通常是略读找大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限定时间很难完成找大意任务。在公开课中,教师往往做个变通,给出段意,要求学生连线,这样降低了难度(李老师的第二稿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也降低了思维的含金量。李老师针对文章特点,采用了jigsaw阅读方式,方式新颖,使用贴切。在细读环节中,通常做法是逐段阅读,找细节信息。存在的问题是整个阅读过程被切割成碎片,不断被教师打断,而且由于学生水平不同,完成时间各异。这种活动方式会使学生每一步都跟不上,从而挫伤积极性。李老师采用了任务单的形式,按照各段内容,设计问题,一次性布置给学生。这样保证了学生安静阅读,用心思考的时间。而且在核对答案环节,除了常规的参照课文回答问题以外,教师特意设计巩固环节,要求学生脱离课文,完成任务,在阅读和输出环节之间,注意了take in 环节,保证了输出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最后,专业水准较高。教案的书写科学规范,特别是对于学生学情的描述精准、到位,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上课教师的基本功也极大地触动了我,清华附中学生地道的发音和流利的英语表达,都离不开教师的无形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老师说“北京的学生太幸福了,拥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我们农村的孩子将来怎么和他们竞争?”这些话也激励我: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为一名出色教师,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拥有我们而幸福。
这是第二次参加名师培训了,感谢教育局为我们搭建平台,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采。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