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囚绿记》的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的《囚绿记》的主旨和指导学生解答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为例,谈谈怎样让学生“读明白”“读出新意”,“写清楚”“写出新意”。
一、教会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读懂文章主旨
在学生完成对文章整体阅读和基本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下:
1.通过“囚绿”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程度,寄托了作者对生命,对爱和幸福的珍视。而无法囚住绿,正说明“绿”的顽强与倔强。作者借“绿”言志,赞美了这种顽强不屈的性格。
2.表达了作者对处境艰难中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3.这绿色的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4.作者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
通过追问主旨来源,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关于“常春藤”的描写语句和作者对“常春藤”的感受再总结文章主旨。之后展示《教学参考》上给出的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用归纳思维增进学生的理解力
追问学生:“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能否从文章读出来?
再引导学生理解原文语句: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思维”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过程如下:
第一步,梳理、分解故事的组成元素:有“我”,有“绿藤”,有“囚禁”行为(把绿藤拉进小屋),有“藤尖、叶、茎须”朝向窗外“原来方向”。
第二步,把分解出的故事元素向其上位所属“大类”概念迁移,即用“大类”概念将故事具体概念取而代之。比如:(1)把“绿藤”向其代表的“大类”概念上移可把它看作“植物”,再上升为一个“生命体”;(2)“绿藤”被“我”牵进小屋,可移为“囚禁”“控扼”;(3)“我”上移为“外力”;(4)“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一状态,本来就是一般植物所具有的向阳性,这种特性可用“生存本性”而代之;(5)“总朝……原来的方向”就是“坚守”,外力也无法改变。
第三步,就是对前边被分解出的元素做上升位移之后的“大类”之间关系进行综合表述,从而对事件意义给予提炼,概括成为一则道理、思想或某种规律。前者把具体元素分解上移归结为“大类”是谓去具象、做抽象,后者将其关系综合整理是谓概括。这就是把“感性的具体的事情上升为抽象的一般道理”。于是,经过这一思维过程便可概括出一种生命生存的本相:
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征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存。
上面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对“常春藤”形象含意的理解,还可以按照上面的思维过程指导学生对“我”这一形象的含意进行理解,具体可见下表:
关键词 |
动作或状态 |
上位归类 |
主旨理解 |
|
常春藤 |
绿友 |
被囚禁 |
植物、生命体 |
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征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 |
尖端 |
朝着窗外的方向,朝着原来的方向 |
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
||
一枚细叶 |
||||
一茎卷须 |
||||
每天早上 |
时间 |
体现“绿友”保持的状态 |
||
总 |
状态 |
|||
都 |
||||
我 |
观看、幽囚“绿友” |
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不顾及对方感受 |
当一个人喜欢某物或某人时,往往只从自己主观出发,不顾及对方感受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
只有让学生“读明白”,才能够给学生留下真切的印象,而不是单纯地去背诵别人的结论。只有真正地让学生“读明白”,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语句表达的意思,甚至可以达到历久弥新的效果。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