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也是一种“需要”
“被需要”也是一种“需要”
高永利
“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是因为“被需要”是一种能够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简言之“被需要”也是一种“需要”。
虽然“被需要”是关乎个人价值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真的“被需要”。要想成为真的“被需要”,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被需要”之“心”,二是有“被需要”之“力”。
先说“被需要”之“心”。这里的“心”就是“被需要”的想法、精神、渴望,这是“被需要”的基础、是前提。如果有了这样的“心”,就有可能成为“被需要”。但倘若这“心”只为刷个人“存在感”、只“利己”而不“达人”,那么就不属于真的“被需要”;与之相反,如果是出于为公、利他的奉献,那么就属于真的“被需要”。
再说“被需要”之“力”。这里的“力”就是本领,包含个人智力、智慧和能力等方面。智力是基础,与人的知识构成有密切关联,智力的高低影响着“被需要”的程度;智慧是做事情的方法、技巧,只有知识没有做事的方法也只能成为“四脚书橱”,不会成为“被需要”;能力是关键,能力有大小,具备大能力则会成为大的“被需要”,具备小能力则会成为小的“被需要”,但无论大小,都是“被需要”。
倘若一个人有了“被需要”之“心”,没有“被需要”之“力”,这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亦或是“志大才疏”,不会成为“被需要”;如果既有“被需要”之“心”,又具备“被需要”之“力”,那么就会成为“被需要”。这种“被需要”对国家来说,或是造出国之重器的科学家,或为国家安全站岗放哨奉献青春的解放军,或是救民于生命垂危之际的医生,或是危难之时施与援手的见义勇为者……对家庭来说,或是含辛茹苦养育后人的长辈,或是尽心竭力赡养老人的晚辈,或是宽仁包容和睦相处的兄弟姐妹……对个人来说,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或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或是尽一己之力帮人举物、助人前行的助人为乐……
“被需要”的渴望就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渴望,每个人都会有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再“被需要”了,从其自身而言,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这项工作不适合他,其实就是他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二是这项工作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也就是他的能力不够强大,所以被忽略了。因此,要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你就必须有“心”、有“力”,不断强大自己的本领,拥有“被需要”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成为“被需要”。
“被需要”也是一种“需要”,没有了“需要”就无所谓“被需要”。从表面看来,二者之间好像只是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但若从“人生价值”这个话题来考量,其中却有着不一般的含意,因为人的一生,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生命终结之时,都是行走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