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形象地来说)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
这个建议真的很吸引我和同组的教师们。做老师哪个不希望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呀!让我们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说的吧。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说,要让孩子觉得他的学习是一件有人情味的事,因为他是为了给父母带来欢乐而学习的。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更重要是一点,是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父母也参与者对儿童的教学。办“家长学校”是一种主要的形式。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所学校里都有一块“家长学校”的牌子。我们这儿一般每一个学期安排两到三次的家长学校上课,可见我们的学校是重视家庭这支教育力量的。利用家长学校上课的机会,我们可以告诉家长怎么辅导孩子的学习,怎么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等。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提到不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他的道德面貌等同起来,即不能认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这一点,我和大多数老师都是认同。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却不愿意帮助别人,不爱劳动,这样的孩子我认为是不能算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
苏霍姆林斯基对“3分”成绩的看法,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为了每一次的统一考试,我们心里常常期望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是“5分”,就算心里明明知道有的学生达不到,也还是期望着。对那些考了“3分”的孩子,我们心底总认为他们拖了全班的后腿。其实对那些孩子来说,“3分”已是不容易了。这怪谁呢?我认为不能怪老师,要怪也是怪那些可恶的评价制度。不过,新课改实施以来,老师们的观念的确是在改变,能对“3分”的孩子说“你真棒!”的老师,已经越来越多了。
我们有时会对学生说:“你不是为我学习,也不是为你的父母学习的,而是为你们自己学习的。”从这条建议看来,让学生愿意为老师和父母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呀!这点我也深有体会,“亲其师,信其言。”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这一学期,好几个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其实,在考试之前,我就有预感,这几个孩子一定会考的很好。因为从他们的眼睛里你就能读出来,他们很愿意听你的建议和指导,很努力地学习。因此说,尊重孩子,应该是孩子愿意学的一个主要的因素。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