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菲的世界 》 的读书笔记
更新于:2016-12-15 08:1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典的哲学入门级读物,详尽讲解了从古希腊到现代众多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信息量巨大,感觉有些地方要想读懂还是得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并且,要想弄清楚整个哲学史的脉络,理解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不得不反复阅读,加以分析思考。因此,我将花较大的篇幅,分几次去写这篇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对整本书的框架结构进行系统的梳理,理清不同时期阶段诞生了哪些著名的哲学家以及产生了哪些影响后世的哲学观念,尽可能将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写得透彻且通俗易懂。
应该说本书分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贯穿古今的哲学知识,即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所讲授的哲学知识,亦即少校艾勃特给他的女儿的哲学讲义。辅线则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类似小说情节,主人公苏菲和她的老师艾伯特的日常,以及后期席德和她的父亲——少校艾勃特的故事。对于哲学知识的内容,以后我将分阶段来重点讲述,这里就写一下辅线的情节吧。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神秘的来信,信上写着诸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等有趣而深奥的问题。在哲学老师艾伯特的指引教导下,苏菲开始思索,并逐步了解哲学,探索哲学的奥秘。然而,他们最后惊奇的发现,他们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虚构的人物,他们仅仅活在少校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生日礼物——一本哲学讲义之中,而讲义的题目就叫《苏菲的世界》。为了能够逃离少校的思想控制,他们精心设计,并取得了现实世界中席德的帮助,最终成功跳出少校虚构的世界,来到了另一个只属于他们虚构人物的世界。整个背景情节是以爱尔兰哲学家——柏克莱的思想搭建的,他否认物质真实性,认为人有“灵”,所有看见、感觉的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都是心灵虚构的产物,这个我们以后还会提到。按照柏克莱的哲学思想,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少校的虚构的产物,他们的所思所想,观念看法都是少校的观点。可是从另一层面上看,少校和苏菲他们其实都是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虚构的产物,少校的观点终归是作者的观点。比如说,艾伯特多次提到要建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这其实是少校的愿望,但终归是作者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苏菲和艾伯特而言,少校就是他们的“上帝”(关于上帝的问题也是哲学界多次争论的话题),而对于整本书出现的人物来说,作者就是他们的“上帝”,也正是因为此,最后,苏菲和艾伯特能够由“以前是他们听我们说话,而我们看不见他们。”变成“现在是我们听他们讲话,而他们看不见我们。”(原著内容),这都是最终的“上帝”——作者的安排。那么,更进一步思考,作者,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不是更高层次“上帝”的虚构的产物呢。听起来有点扯淡,但是,哲学永远不能绝对的否定,哲学永远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也是本书要阐述的道理,同样也是我后面讨论哲学知识的必要前提。
一言蔽之,作者乔斯坦·贾德写的这本《苏菲的世界》,讲的是少校艾勃特给了他女儿席德一本哲学讲义作为生日礼物,而讲义的名字就是《苏菲的世界》,里面的内容讲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的哲学故事,故事的最后艾伯特送给了苏菲一本书,没错,书名就叫《苏菲的世界》。相关推荐:《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