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体会

更新于:2016-12-27 09:22

  看一本书,有很多时候仿佛是在和作者对话。那每页上的旁白,常常成为我与作者无声沟通的一个空间,仿佛我的林中空地,寂静悠然,我歌、我叹、我书、我问,阅读之趣原在这里。 跟随张康桥老师的文字,走进第一辑自由的沃野。孔子开篇“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学习的写照。看孔子虽四处碰壁依然痴心不改,“吾日三省吾身。”“修身”是教师的必修课,唯有不断“修身”,教师才会“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也才会有好的教学。读这一篇文字,让我认同作者的启示:好的教育需要真诚反省,追求立言与立人的和谐统一。

灵魂是精神力量栖居与生长的地方,语言则是滋养精神力量的源泉,看苏格拉底,不但会看到他和孔子的相通之处选择从教育入手拯救未来,更会体会到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力量,不仅是教育的外壳,还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对历史和时代的关注,教师就不会有全面、系统的思维。没有深邃的目光,没有辽远的展望,教师就不会有美好的教育愿景,更谈不上教育信仰。或许,读张老师所写的希腊三贤,我们更能体会到仰望星空的灿烂。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教育从崇尚理性之神转向科学理性,而孟子和荀子,则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性时代的牧歌。让自由成为每所学校的承诺令我深深感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一所学校能够自由地呼吸是多么难得。我很喜欢孟子“养浩然之气”这段话:“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田地之间。”用“直”培养出来的就是大气。一个人真正有了这种气,其内心就拥有了充盈而强大的力量,不仅自己活得问心无愧,而且行走在任何地方都会坦然自在。

  教育行为与人的成长有着内在的联系,自觉的教育者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我的每个教育教学行为会导致学生怎样成长,我选择怎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个人有怎样的教育信仰,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行为。你的教育信仰是什么?这是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人生课题。作者的叩问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师,我的教育信仰是什么?

带着思考随着张老师的文字走入第二辑:突围的思想。从董仲舒到朱熹再到王阳明,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复杂的历史和简单的思维,集大成的世界,直到光明的开启,我们同样还可以读到欧洲中世纪的群像,看到夸美纽斯与卢梭所构建的自然主义的乌托邦。综观历史中外,教育有一种生命的连续性,时代之思,是教育者重要的功课。想一想我们当下的教师,逐渐成为应试指挥棒下的劳工,眼前的分数模糊了了望的视野,我们自己的思想何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的教育信仰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教育的本质在于育热门,教人承认,而知识只是中介,最终要引导人创造价值!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作者写到夸美纽斯的四项教学基本原则,尤其是量力性原则,当下一浪高似一浪的国学运动、阅读经典运动、儿童文学运动,海量阅读运动曾经让我在认同阅读重要性的前提下心存疑虑,进而思考阅读度的把握,实际上恰是量力性原则。多么简单,多么直接,又多么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思考。

卢梭同样也提到:在这里,我将最重要的、最实用的教育法则提出来,即:我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要浪费时间。作为教师,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劳其筋骨!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同时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那些所谓的知识和道理,能延迟到明天再教给他,绝不在今天进行。

  教育不需要急行军,放慢前行的脚步,才能记起来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卢梭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童年时的阅读将伴随人的一生,真正有益的阅读是自由阅读,真正的推动是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二亲近自然、感悟自然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方式。教育,要让孩子们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也就是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抛弃一切强迫与灌输,让孩子自然生长。三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最好的教育。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