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
更新于:2016-04-27 15:07
有些书需要细细地阅读,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得到收获。夸美纽斯说:“这种书本要是可以正当地称为智慧、德行与虔诚的源泉的。”读了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有一些感动,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想法。
闫学这部书里跳动着的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文字,更是她思想的节拍、生命的节律。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写书,用思想来阐释她对教育的关怀与理解。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研究垫起了她生命的高度,这一切凝练成了一个主题词:“教育阅读”。
拿到这书,就对这本书的题目里的“爱与怕”产生了好奇,“爱”什么?又“怕”什么?闫学老师谈到的这种“爱”,如果我们简单地理解为“喜爱”的话,那她所指的“怕”,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细细地去品读。我一路读下来,了解到她爱的是教育阅读过程中那种豁然开朗的心情;而怕的是从阅读中体味到的那种无可奈何,怕的是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怕的是体会不到作者的思想和境界。
刘良华教授在序中提到了这样几点:
“你若是一个“三不”主义者:不询问、不观察、不回忆,你大概只剩下最后一条道路,去读书吧。”“你若终于愿意过阅读的生活了,接下来你还会遇到一个困难:你究竟可以读哪些书?”“你若真愿意过“读书的生活”,你会发现读书除了让人诞生智慧之外,它尚能够让人因读书而安静而减少喧闹。”“如果指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形成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否应该从教师开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他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享受,他如何能够鼓动他的学生去过阅读的生活?”
刘教授与闫老师的观点都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书本中去获取智慧的享受,丰富情感的体验,从而更深刻的对自我作为教育人进行深层次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闫老师的心灵世界,因为在这些文字中,不仅有她的阅读轨迹,又有她的生命感悟,更有她对教育问题的深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慨叹。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其它书籍,闫学老师在自己的书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大教学论》(夸美纽斯)、《陶行知名篇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爱的教育》(亚米契斯)。此外,《窗边的小豆豆》、《学生第二》、《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新月集》(泰戈尔)、《小王子》(圣埃克絮佩里)。
我觉得闫学老师的阅读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书需要思考,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深入。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思想”,在生长思想。闫学老师归纳的“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坡度的阅读”“一读再读”,体现了一种阅读的创造。她读书的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她做了精致的笔记,在欣赏与感叹之余,她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理解。“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肖川教授在这本书的荐言中写道:“只有真正的心灵阅读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是啊,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教育阅读,更离不开教育阅读。或许我们书不少,翻一翻看看,有多少还没有读过,有多少虽然看过可是却已经遗忘。打开那些躺在书柜而自己还未曾翻开的书、或者再次拿起自己随手翻过的书,让我们静心阅读。教育阅读将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生活,最终将改变的是儿童的生活。“如果教师自己都不阅读,他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享受,他如何能够鼓动他的学生去过阅读的生活?”
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这本书里,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她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一些独到、深刻、自己的见解,是建立在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所引发的,从实践中反思,在理论的指导下,不盲目随大流,敢于指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阅读是一个漫长的精神之旅,我确信,只有真正的心灵阅读才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一本好书的作用;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睿智的向导,引导我们去面对多彩的人生,引导我们去挑战未知的世界。在它简洁的叙述、平实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生活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着实令我们受用一生。
闫学老师说:“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读起来。不要再到每当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时又会觉得束手无策……这时才真正发现自己书读得太少了。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所具备的知识应该是多方面的。让我们在浮躁中静下心来,摆正心态,重整心情,趁着午后柔和的阳光,或是在夜深人静时,泡上一杯茶,坐下来静静地读书,用心去感受心灵的沉淀……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