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读书笔记
更新于:2017-01-05 15:20孙权劝学大家耳熟能详。可如今不少人却不兴说这个,总是叫喊要“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知道他们拿什么来或将如何治理天下哟?从“如何阅读一本书”来看,能混个耳顺就已经不容易了。
赵普文化不高,从贫贱之时就跟着赵匡胤混.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而赵普为相.赵匡胤就勉励赵普要多读书长见识.赵普当时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还真认真去读.据说他把书藏在一个小箱子里,每天都读,读完依旧藏在箱子里,还不让人看,家里人都很奇怪.一段时间之后,赵普处理问题又快又好(政治能力显著提高).赵普死以后,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一看,原来里面的书是<论语>.
曾经有一段时候非常喜好老子,"一生有无,有无生万物",对这些话时有所悟,每有所悟曾心痒搔首,欢欣不已.现在看来,那不过是在了解了这些抽象概念之后,突然发现了原来世间这个事物可以归到这层次,而那个又可以归到彼层次,发现了事物的抽象层次而已.譬如"一生有无,有无生万物"可以这么理解:人伦始于男女,男女结合,遂有人类.对不?又可以这么理解:混沌化为天地,天地遂有万物.也可以这么理解:世界是由精神和物质组成的.这些理解都没错,它们是比"一生有无,有无生万物"层次低的抽象.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历的丰富,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可以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只是纯思维的乐趣吧,无关乎人事.所以很多人都说,老庄之说是出世的书,而非入世的.
而<四书>则是一部入世的好书.它的好处在于"简繁得体".所谓"简",指抽象层次高,抽象层次越高,包含的道理就越多.但如果全部是抽象概念,那么<四书>和<道德经>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还要赞赞<四书>的"繁",书中含有一些具体的人事,读者可以借鉴孔门子弟处理问题的方法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譬如曾子说孔子对他的要求,"忠恕"而已.这是对个人修养极高的抽象.具体的人事,在全篇又处处可寻,何为忠,何为恕,一一解释清楚.我们可以借此轻易的运用这种原则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例如在公司面对很烦恼的工作,同事又不配合,眼看工期将近,如何是好?我们就可以运用"恕"道."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平复自己的心态,好好面对工作,说不定工作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所以说<四书>是入世的好书.读这样的书,了解做人处世的道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大有裨益.
然而这决不是说读书就只能读"有用"的书.罗素曾经直白的说"纯哲学是无用的",假如真要找寻它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潜移默化,慢慢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慢慢让人的心胸宽广,慢慢提高人的修养.这其实是对那些"无用书无用"的最好回答.书其实不能简单分为"有用","无用".这个粗暴的划分,只能证明我们耽于物质世界太深太深,忘了我们的心灵时时刻刻在烦扰着我们,忘了它们像胃一样,需要定时的"进餐".那些"无用"书就是心灵的最好食物.只有心灵不时的进餐,人才会慢慢远离烦恼,活得平和.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这样划分书的种类:1)增广见闻类 2)专业书 3)增进智慧类,并说美国人自从小学六年级后阅读能力就不再提高,停留在识字阶段而不懂得从书中增进智慧,安于接受报纸电视等媒体精心策划的文科快餐,又说增进智慧的书大概也只有一百本值得读.这些见解我大致赞同,然而我不认为书可以划分为增进智慧一类.如果要我划分,我把书分为这么几类:1)增广见闻类 2)专业书 3)思维乐趣类 4)提高修养类.我不认为读哲学类的人就一定变智慧(相反通常读哲学的人都很刻板乏味),我仅仅认为这些书可以增进纯思维乐趣,<易>和<道德经>,哲学我是归到这类.而四书这样的书我归到提高修养类,修养越高,人才会越来越智慧,处理问题明朗通达.当然同一本书是可以分到不同的类去的,分类的标准是读书方法与心态.用享受思维乐趣的心态读论语一样会很开心,用印证人事的眼光去看<易>也一样能慢慢提高修养.至于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认为已总结得很好,不再赘述.
国人总是喜好轮回.一百年前批孔,现在又叫嚷着国学回潮.近闻说于丹<论语>评述很火,心有所感,于是举例也以<四书>,<易>这些书为主.如上所述,这类书都可以归到促进修养类,假如本着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看别人的评论只能起个启发作用,代替不了自己的思考提高过程,所以这些圣贤之书,还是自己慢慢琢磨的好.
孔夫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三十岁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四十岁我通达世事人情,五十岁我开始了解宇宙万物的道理,六十岁我生活得从容平和,七十岁的时候,我已经活得返璞归真啦."多读有益的好书,多从生活中吸收养分,大概有一天也能达到耳顺的境界?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