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生活——读《巨流河》
更新于:2017-04-24 09:41《巨流河》记述了作者齐邦媛对自身经历的回顾。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触,比如抗战后方大学生活的“闹中取静”,比如以一名台湾人的角度看待国共两党的另一种视角,比如作者在美国的求学时的纯粹,比如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文革”的庆幸与“兔死狐悲”,比如台湾语文课本课目编修时学术对抗政治的坚强与无力。
综观全书,齐邦媛能有波澜壮阔的一生,源于她自身不懈的努力。齐邦媛少有单纯的娱乐,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工作、家庭上,最多的娱乐大概只有求学时的散步和中年后的周末爬山。她的一生可说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读书不是做一个简单的书虫,而是试图将读每本书的过程上升到做学术、做文化的高度;她行路不是做一个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融入不同地方的生活,在生活中让自己得到更多体验。
齐邦媛人生中的关键节点面临诸多选择,我将自身代入其中,大都难以如她一般选择更积极更勇敢的选项。比如我大概不会在成家育儿之后选择远渡大洋到异国求学,大概不会在政治压力下保护一种文人式的坚持,大概不会突然接下一份全新的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做好。
选择的不同大概源自眼界的高下。
《巨流河》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种开阔的眼界。这种超出常人的眼界得益于作者有一个作为“台面上人物”的父亲,得益于时代的激荡,得益于作者自身努力得来的学识。
眼界这东西,更多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天长日久的积累才能获得。影响最主要来自家庭,三代出贵族就是这个道理;积累需要足够的阅历,什么也没经历过的人很难有开阔的眼界,最多也只能纸上谈兵而已。
选择的不同又让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也许我和我们身边的小伙伴曾经读同样的书,认识同样的人,玩同样的游戏,然后现在看看那些曾经“同样”过的小伙伴,人生境遇已经大不相同。
当你选择大学还停留在学校排名、毕业后的就业难度时,那个人已经在考虑大学所在城市氛围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以及大学出国的难易度。
当你还在纠结于一点人际关系的得与失时,那个人已经潇洒地忽视掉身边一切纠葛,大步向前。
当你迷失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时,那个人已经审慎地思考不同工作能带来的能力提升和进步空间。
就是这些做选择时不同的视野,我们被划分到了不同的世界。
就算眼界不同的人最终走向了同一份工作,赚同样的工资,承受同样的压力,但这还是不同的:眼界高的人知道世界上有着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可能性。他们来到这个岗位是他们选择了这个岗位,而不是他们只能选择这个岗位。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的人更自由和广阔。更重要的是,这种眼界的影响是跨代的,他们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绝不相同。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