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胜前的读书笔记

胡胜前的主页 » TA的书架 » TA的这本书的笔记


语文教学要胸有成竹

更新于:2017-09-19 11:24

课前要有本课程整个培养计划的全局,要有本堂课的全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苦功夫:
       第一,做一个“疏凿手”。疏凿之道在于一个通字。
       第二,做一个“梳理者"".梳理之道在于一个清字。善于抓住要害,把问题梳理清楚,正面进行教育,使学生从更本上受到教育。
        第三,做一个“开窍人”,开窍之道在于一个灵字。点在学生的心扉,洞开学生的心窍,使学生独立的进行学习,独立的思考问题,孜孜以求地寻找正确的答案。
谈谈课堂设计
      一,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关键重锤敲。
      三.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1.捉住矛盾,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增加一定的难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难要适度。
              3.经常注意调动学生“仓库”里的旧知识。
      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
             1.学生质疑是好时机,不可放过。
             2.有意识的组织评论,是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
       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
      二.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如可采用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已经、激发感情、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三.课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
      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引导学生打开认识的窗户
观察训练的几种做法。
      一,把学生的无意识知觉引到有意知觉的轨道。
           1.激发观察兴趣。
           2.加强目的性指导。要求有所发现、要求慎加辨析、要求寻找答案、要求准确表达。
      二、引导学生不断克服观察的片面性,增强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一是要善于在最短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要看到事物的总体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要井然有序,不能杂乱无章。四是要转换角度,看到事物的诸多方面。
            2.启发学生见到别人之所未见。
            3.进行综合训练,促进观察的全面与深入。如试听结合、视说结合、视写结合、观察与想象结合等等。
      四.启发和带领学生课外观察,开拓视野,提高洞悉事物的能力。
启发学生神思飞越
      一、选准想象的“触发点”
把握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精彩的比喻、图像、线条
      二、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发展他们想象的能力。
        经常提供和交流感性知识、用环链式的小问题轻轻叩击,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再现文中描绘的景象、要去学生把想象的内容 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推想作品中的情节与人物活动、在议论文的阅读中启发。
      三、采用充满情趣的方法促使学生脑中展现立体图景。
         作图法、手势法、比较法、续文法、作文法、
把握记忆的支撑点
      一、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二、引导学生寻找记忆的支撑点,提高记忆能力
        抓住记忆的支撑点,构成网络图、借助想象、联想,进行分类比较,增加知识的储存、设计提纲挈领式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运用口诀或者有节奏有韵律的形象化语言形成某种人为的联想结构。
坚持口头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智力
           1.看展口练活动,人人讲、课课讲,打破课上不愿开口的局面
              2.设计多种口头表达的练习,增大训练的量,培养在正式场合说话的习惯。
         常用的方法:描述性练习、会话型练习、视讲型练习、辩论性练习、概括型练习、复述型联系、朗诵、演讲、口头作文等。
浅谈教师语言的魅力
      一、善于激趣。语言要新鲜、要优美、要风趣,富于幽默感
         二、深于传情。情是教育的根,语言要传真情、语言要亲切,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娓娓而谈、语言要有激情,可以语调高亢,抑扬顿挫鲜明、可以语调舒缓,感情含而不露、
          三、工于达意
       语言要准确无误,忌辞不达意、语言要简明,力求一语中的,要言不烦、语言要严谨,有逻辑性,有说服力、要丰腴。
     四、巧于启智
施教之功在于点拨、引导、启发。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1)
  • 胡胜前
    城关镇二中的四步循环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些哦。
    2017-09-19 11:29 回复
我和语文教学</a>

《 我和语文教学 》

作者:于漪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3

写笔记 放入书架 您已添加此图书

( 1人 ) 读了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