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韶华的读书笔记

徐韶华的主页 » TA的书架 » TA的这本书的笔记


《 论语注释 》 的读书笔记

更新于:2017-11-10 08:49

《论语·里仁》学习心得之一:仁,为政者的大胸襟

徐韶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钱穆:里仁为美:一说:里,邑也。谓居于仁为美。又一说:里,即居义。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今依后说。

择不处仁:处仁,即居仁、里仁义。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焉得知:孔子每仁知兼言。下文云“知者利仁”,若不择仁道而处,便不得为知。孔子论学论政,皆重礼乐,仁则为礼乐之本。孔子言礼乐本于周公,其言仁,则好古敏求而自得之。礼必随时而变,仁则古今通道。故《论语》编者以〈里仁〉次〈八佾〉之后。凡《论语》论仁诸章,学者所当深玩。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那算是知呢?”

感悟:网上解释:人,选择居住的地方,要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原来也这般理解。但是,钱穆先生的解释:“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则否定了这样的意思:与乡里相处,选择仁道的方式,而不是非要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去居住。)

南怀瑾:

这个“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处的意思。“居、住、处”在古文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我们读春秋战国时代着的书,经常看到“居”单独一个字。我国古代没方桌子,没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们中国去的,由秦、汉到魏,都还是席地而坐。魏晋以后才从西域传进椅子来。唐代以前我们还看到一句话——“据胡床而坐”,胡床就是椅子的初形,从西域过来的。

解居、里的意义就是“自处”,“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自处之道”。再明白点讲,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现在讨论“仁”。

“仁”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就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

本篇孔子就讲到“吾道一以贯之”,换句话说,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用。所以说仁只是行为,只讲用不讲体,不讲内心修养,也错了。如果像另一派的宋儒所说,仁就是在那里静坐,养性谈心为仁,不讲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己立人,也错了,应该体用一贯。

照三家村学究的解释就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真不知道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人君子,对“择不处仁,焉得知?”他们解释说:“我们选择一个居住的地方,假使不住在仁里的当中,这个人就不算有智慧的聪明人。”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大家都是笨蛋!对于这种解释,刚才批评过了,这是三家村的学究们的解释。

现在依照我们新三家村学究的解释,“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感悟:好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我的理解:在乡里,自处和与人相处,要坚守仁道。这是与人相处的第一要义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
论语注释</a>

《 论语注释 》

作者:杨伯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80

写笔记 放入书架 您已添加此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