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启发
更新于:2018-10-16 13:58该书在讲解一些非常抽象枯燥的问题时,常常会在准确的基础上,使用一些容易让人理解的事例来说明,如作者在解释黑格尔的“精神”这个概念时,用了这样一个例子:
想像你正在为某个橄榄球队加油,你甚至是该队的一个忠实球迷。你会发现自己被“团队精神”和球队的热情所感染,就好像有某种东西牢牢抓住了你。的确,我们所说的“精神”并不是什么异己的力量,而就是你在赛场上与他人同样感受到的情感联系、比赛的激烈以及大家共有的热情。现在,想像把这幅图景一直扩展到全人类,扩展到你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所感受到的那种“团队精神”,扩展到对生活的热情,那么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精神”的意思了。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的有趣的但是又具有哲学深刻的问题:
1、有没有某种你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如果有,它是什么?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可以活,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如果还能活几天呢?二十年呢?
3、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用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生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将怎样来回答他?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4、你信仰上帝吗?为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也就是说你所信仰的是什么?)你怎样想一个不信上帝的人证明你所信仰的是真的,即上帝的确是存在的(什么回事你改变想法)?如果你不信仰上帝,那么为什么不信?描述一下你不相信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其他你原籍接受的上帝概念?什么会使你改变想法)。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6、假设你是心理学家实验室里的一只动物,但你拥有思想和感觉的所有能力,也就是说有一个与现在完全相同的“心灵”。你无意中听到科学家跟一位助手说:“别担心,它只是一直不会说话的动物,既没有思想,也没有感觉,只是在按照它的本能活动罢了。”你怎样证明你的确具有思想和感觉,有一个“心灵”?现在假设有一位心理学理论家这样说,一般说来,没有所谓“心灵”这种东西,人只是“行动”罢了(也就是说根据从环境中接受到的刺激去移动身体和发出声音)。你将怎样证明你的确有一个心灵,你不仅仅是一个自动机或者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感觉的存在。
7、假如你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每个人都相信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而太阳、月亮和群星则围绕地球,沿着可以预测的轨道作着也许比较复杂的运动。你反驳说:“你们都错了,地球是绕太阳转的。”但没有人同意你的说法。他们都认为你疯了,因为人人都感到地球并没有运动,人人都看到太阳、月亮和群星在运动。到底谁是正确的?难道真的可能只有你懂得真理,而其他人都是错的?
8、“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一首流行的老歌这样唱到。假如你觉得有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设想的(比如在一堂哲学课上):你此时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应该怎样向自己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捏自己并不管用,为什么)?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任务描述一下自己。谈谈你的举止、行为、习惯、个性以及特征用语。你最终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吗?喜欢(或不喜欢)他的哪些方面?
10、你怎样喜爱那个以为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什么)?
11、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它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箱子,名叫:快乐箱。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验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是你不会失去新鲜感。现在我们想要请你去试试。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你可以随时决定出来或者不出来;但是我们可能会对你说,人一旦进入箱中,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过了十几个小时左右,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系统,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当然,他们其他什么事也没做,所以过了若干年以后,由于缺乏锻炼,他们的身体开始变得臃肿,摇摇晃晃,但他们似乎从未此烦心过。现在轮到你做决定了: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为什么?
12、一个好人(一个不去做恶,制作分内事的人)必定会快乐吗?换句话说,你相信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一个恶人——至少是最后——必定会受苦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每个人还要力图做一个好人)?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14、你是否曾经做过一个不牵涉别的任何人而完全只属于你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你的父母向你提出,不是因为你的朋友或电视、书籍、电影的影响,也不是因为迫不得已或过分受到某个人活着某种情况的影响)?
15、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16、你想要孩子吗?
看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会为这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解读而产生强烈的兴趣。这种以与生活极其浅易的问题出发,来引导你不由自主进行思考,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高中哲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长久以来,哲学著作的通病是艰深枯燥,被概念和体系等层层包围和覆盖,晦涩难懂。就像我们的哲学课堂,我们常常习惯大段大段的理论的灌输,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枯燥无比,学生常常浑然欲睡,对我们的教学内容望而生畏。除了死记硬背知识体系以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之外,就基本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真正思考的哲学教学无疑是不成功的,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高高的分数。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