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更新于:2019-07-07 05:32
李书磊的《重读古典》, 是作者读古典书籍而随心所愿记下的点滴感悟或读书笔记,篇幅短小, 独立成篇, 各篇又按作者阅读古典书籍名目结集分门别类。据此,全书篇目作者自己分为了六部分加上后来补编部分,分别为:《诗经》血缘、《唐诗情结》、元曲关系、《三言二拍》的领悟、《聊斋》的精神、《红楼》纲领、补编3篇。诗经》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作者归拢一律称为关于河边爱情的诗。但古人绝不会象作者解读的那样,因为面对逝者如斯夫的人生匆忙、时光稍纵即逝无法把握、因为生命无依的惶恐而转向从爱情中寻求生命的救赎。作者之所以琵琶反弹,我只能妄猜与他当时精神的苦闷爱情无着有一定关系。
《诗经》内容丰富,是商周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我认为,如果我们以现代语境里的民谣或民间文学来理解《风》肯定会存在误读。"诗"的形式是高度升华的精神生活的表现,在古代不可能属于庶人阶层(对应大夫和士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创作,虽然过去很多资料包括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一介绍中国诗歌起源时,便照本宣科谓最早的诗歌是口头传唱的歌谣,是社会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劳动的真实记录,但这并不能表明歌谣的创作者就是劳动人民。尽管作为《风》的歌谣可以表现庶人阶层(或劳动阶层)的生活。
《诗经》产生的时代,是西周(商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当时的封建宗族社会阶层等级划分十分严格,加之生产力的极度低下导致生活物质生产资料高度集中掌握在贵族阶层,凭这一点就决定了《诗经》的生长从一开始从物质到精神都应该为宗法贵族体制掌控。所以我倾向于《风》也是属于士阶层并非属于"里巷歌谣"的观点。
《宦游与漫游》,提供了阅读李杜诗词时的多视角。杜甫的宦官身份及宦游经历,成就了杜诗心怀天下的风骨、庄重(严)和中规中矩。作者行文中难掩对一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漫游者李白的推祟与向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羁绊,决定了社会个体不可能无拘无束游离于种种规则之外,所以李白的横空出世是唐诗历史中的惊喜,他的天真率性甚至放恣,为后来的文人雅士树起了一座可望不可及也无法效仿实践的精神丰碑。所以作者深情地写到:"对于我们这些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来说,杜甫再伟大也不过是一片司空见惯的家常风景,而李白却带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遇而不可求的异乡情调。"
您还没有登录,暂时不能评论。去登录
-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