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有感
更新于:2016-06-08 16:39最近依旧在读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虽然已经读过两遍,但每次翻开这本书,就放不下来。我也知道网上对它的争议很大,但对于一个文字能力平平的我来说,里面的词藻已经足够我去学习,体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羞愧于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读到里面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时总会将文字后的领悟与感动藏于心中。
其实,我挺喜欢读诗词的。喜欢它让人为之一惊的几个词句,喜欢它透出让人向往的意境,更喜欢它所传达的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面对这些,我常常只能自己静静地欣赏,不会与人分享,也不懂得与人分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
说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抄袭也好,矫情也行,历史情节前后有差异也罢,至少她让我看到了美好的诗词与人分享的一面,让我在浮躁的现世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得到共鸣。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我想,诗词的作者也是希望他们的感情能够溶于作品中,让那些怀有同样感情的后人来采撷其中的点点,一直这么传承下去,让世人铭记。
是的。通过文中所描绘的想象和细腻的解析,我能够看到那一幅幅美丽哀愁的画面,那痴男怨女为情所困的景象,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小居,那落花无情人有情的意境。。。。。。华丽精巧的词藻引领我穿越一个个朝代,一幅幅场景,亲临作者的身边,体会他们写词时的心情和意境。就是如此的自然,倾泻出作者的情感,释放出内心的感受,一首首千古流芳的诗词便跃然纸上,让我不禁感叹他们的文化积淀和至真性情。
这是一本带有真性情的书,字里行间透露出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告诉读者,他们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寄寓于诗词,抒发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伟大节操。
正如书中所说,马致远仅仅用二十八个字,就可以把秋意那样深刻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情宛然可绘,千红一笑,万艳同悲。获得尊重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柳七浅斟低吟,一个人把栏杆拍遍,感叹无言谁会凭阑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虽然已无从揣测王维所谓相思,是相爱之思,还是故国故园之思。但所透出的点点忧伤和幽愁还是让人有无限揣测,很多年后他对她说,当时我不得不走,因为再差一步,我就要陷入爱情。只差一步,是相思,而不是相爱,感情如尘埃,就是这样的细致入微。
每一位作者都是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将诗词作为生命的一部分,随着自己思绪一点点流出,倾泻,伴着自己的生命长河,激起历史的浪花。
其实做人也是该用真性情生活的。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虚假和浮躁,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很多人都戴着面具夹着尾巴小心翼翼地做人,活得太拘束,太累。为何不摘下面具,放开自我,真我地活着呢?坦荡如那些挥洒诗词的前辈,不用理会别人的看法,人活世上,就得活出个自我来。
“取其精华,去其糟怕”,我觉得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多程度上都是受这些诗词文章的影响。我也不是那种喜欢矫情的人,只是在某些有共鸣的地方会印象深刻,并发展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些所谓的读书,不也就是这样的吗?
- 所有评论(0)